第93章 談判收尾的策略(1 / 1)

第11章第10節談判收尾的策略

雙贏的結果。就像買衣服一樣,我們把商販的期待降到50元,最後以60元成交。這就是一個好的收尾。不過金錢的談判比較簡單,一般談判的收尾,一定要記得“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的定律,這樣談判才有下次。“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當然得靠一些談判模型來解題。

假設一個公司有旅遊活動,有一批人要去山邊,有一批人要去海邊。假期隻有三天,上山就不能下海,下海就不能上山,這是典型的資源分配問題。為了讓同事們彼此聯誼,所以不能兵分兩路,因為這樣不熟的人將永遠不熟,達不到聯誼的目的。另外,為了公司的團結,老板規定旅遊活動的地點不能用表決的。因為一表決就把同事們分成了兩派,反而形成對立,所以一定要通過協商,讓大家都一致同意才行。這題該怎麼解?

第一種方法是增加資源法。如分大餅,大家都想多分點的時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餅做大一點。所以如果能把假期累積成一個星期,那麼就可以一半時間去山邊,一半時間去海邊。

有人說:“這可能嗎?”我們的答案是:“不試你怎麼知道不可能?”任何談判都一樣,不要先想怎麼分,而應先想怎麼創造新的東西出來,讓大家都可以多分一點。

第二種方法是交集法。我們讓到山邊和海邊的人,為山邊、海邊下個定義,山邊的 好處是什麼?海邊的好處又是什麼?

想上山的人可能說:我要做森林浴、吃山珍野味,等等。

想去海邊的人說:我要玩水、吃海鮮,等等。

這時我們可以略加調整,問去海邊的人:“‘海鮮’能不能改成‘蝦’?”如果他沒有異議,那我們就可以找到同時有“森林浴、山珍野味、玩水、吃魚蝦”的地方——湖邊。例如到森林中去,就可以做森林浴、吃山珍野味、玩水,而且還有鱒魚和溪蝦。誰說魚蝦一定要是海裏的?它可以是淡水的呀。

第三種分法是切割法。比如想上山的人本來想去住小木屋,想去海邊的人想住五星級大 飯店。於是想上山的和想去海邊的說:“如果你們答應去山邊,我們放棄小木屋,改住五星級大飯店,好不好?”住宿地點聽你的,度假地點聽我的,這就是切割。事實上“度假”一事可切的還不隻是地點和住宿而已,它還可以切出“交通”、“經費”等細項。切得越細,可以交換的東西越多。

第四種分法是掛鉤法。如果想上山的人認為,去山邊的目的就是住小木屋,如果去住五星級大飯店,還有什麼好去的?所以不能切割。如果不能切割,他就可能得把別的東西放在桌上一起談:“好啦,如果你們能答應我們去山邊的話,過去我們兩個單位不是爭過一套20萬的辦公室軟件到底該誰出錢嗎?那就我們這邊出好了,這樣好不好?”辦公室軟件和度假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為了讓談判有進展而把它們放在一起,這就叫掛鉤。

第五種方法是減少對方讓步所付出的成本。如果最後是去海邊的人獲勝,那他們一定要花點時間去了解,為什麼那批人一定要去山邊?可能後來他們會發現,去山邊的人除了“仁者樂山”之外,還因為山邊便宜,海邊太貴。這時去海邊的就應該想想,原來想住五星級大飯店,現在可不可以改住三星級的,比較便宜?能減少對方讓步的成本,也會讓他感覺好些,比較能接受談判結果。這就是收尾的功夫。

這五種解題法可以適用於任何場合,無論是商務談判還是勞資談判,隻要運用這些模型,都可以想出雙贏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