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海變秋氣”的清朝末期,東西方列強誰也不把慈禧老佛爺當回事,像一頭頭餓狼,圓睜雙眼,垂涎三尺,爭先恐後地撲到中國這塊特大的肥肉上,亂撕亂咬。
一個偌大的中國也就隨之高速度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沉淪。整個中國大地承受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重壓,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在民族的、階級的、國恨家仇的漩渦中掙紮著……
皖中,這塊千裏沃野,造物主給它安排了平原、湖泊、河流、港汊,又似乎是特意布置了東西向、南北向,層層疊疊,小圈包圍、大圈包圍的土丘、岡巒,仿佛警示人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而幾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的勞動者,又給這塊土地點綴了一方方難以數計的池塘,高空俯瞰,這些星羅棋布的池塘,宛如一塊塊小小的明鏡,讓人們感悟到,這是一代代勞動者在啟示他們的子子孫孫:做人,要麵如清水,心如明鏡;做事,要對得起自已的下-代。
皖中東部的土丘、岡巒,大多幾十米、一百來米高,五百多米高的青龍山,在這方圓百多裏的丘陵地區可算得上是巍巍高山了。
山頂上有廟宇二十來間,香火鼎盛時期,有和尚三十多個,清同治九年起連主持在內隻有四個和尚。香火雖不盛,也還時有香客進廟,四個和尚的生活還是可以維持的。
青龍山西麓不足五裏的村莊叫大甄村,有二百一十多戶人家,一百八十多戶姓甄,二十一戶姓賈,李、劉、王、張姓共有十一戶。
姓甄的人家都住在村北,加上十一戶雜姓,隻占村莊的一半,大多是低矮的草屋,隻有三四戶是小瓦屋,且前後簷都是荒草,美稱金屋簷。
姓賈的住在村南,一律是高梁瓦屋。顯眼的有三戶人家,都是前中後三座獨立的樓院,每座樓院的格局都是前上下各七間。
正中一間是拱形的門洞,門洞正中是一道雙扇黑漆大門,門洞東西兩間各有一座樓梯通二樓,後東西相對兩棟上下各三間,緊連前樓,東西緊連前樓的一間各有一座樓梯通二樓,東西兩樓的北間外側有一道六尺高的磚牆和東南西三棟樓圍成一座庭院,東南西三棟樓的上下兩裏側都建有相連的遊廊。
每座獨立的樓院之間都是見方五丈麵積的花園,最前麵一座樓的五丈開外是一溜七間平房,平房正中一間是深進的雙扇黑漆大門,有一對釘在銅鈸上的大銅環。
幾座獨立樓院的東北西三麵都是石頭座腳八尺高的磚牆,與七間平房相連。這三戶人家就是三所各自獨立的莊房。這三所莊房並排著,相隔隻有一丈二尺距離。這三所莊房,內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外觀氣勢恢弘,富麗堂皇。
在這三所莊房的東西兩邊原有十八戶姓賈的住屋,由於這三所莊房擴建,都搬到臥馬山西麓去住了,後人稱為小賈村。
這三所莊房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那時的主人叫賈傳禮,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賈慶吉,二兒子叫賈慶祥,三兒子叫賈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