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幾番回首京華望,亡國悲歌涕淚多”,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
悲慘命運的
真實寫照。1901年,八國聯軍的槍炮未息,恥辱的《辛醜條約》在北京簽訂。腐朽的清廷“
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全然成了洋人的朝廷,中華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災難之中。
然而,“號角一聲,中華崛起”,一場席卷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使人們在絕望中看到了
希望的曙光……
在迅速發展的革命形勢的推動下,1905年8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
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全國性的領導核心,
從此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同盟會成立以後,一方麵和保皇派展開激烈論戰,對保皇派進行有力的思想批判;另一方
麵,又堅持把武裝鬥爭放在革命的首位,對腐敗的清王朝展開了武器的批判。革命派以“殺
身求共和,流血購自由”的英雄氣概,先後在各地組織和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由
於計劃不周、力量單薄,均遭失敗。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黃興、胡漢民等同盟會骨幹開會。會上總結了
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集中全力、充分準備,在廣州發動一次新的大起義。廣州起義經
過半年籌備,集中了同盟會的主要人力、財力,於1911年4月27日爆發。起義開始後,黃興
率敢死隊120多人臂纏白毛巾直搗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倉皇而逃。在搗毀和焚燒了總督衙
門後,起義軍與反撲的大隊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巷戰持續整整一天,起義軍殲滅了大量清軍
。然而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起義軍寡不敵眾,終於失敗。事後,革命誌士冒著生命危
險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廣州郊區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也被
稱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喚醒了全國民眾,也動搖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成為武昌起義
的先聲。革命黨人的悲壯鬥爭,鼓舞激勵著人們,清王朝的喪鍾已經敲響了。
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是華中地區的咽喉。它是帝國主義侵華的重要據點。湖北革命黨
人在武漢進行長期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首先把新軍作為聯絡的主要對象。到武漢起義前夕
,湖北新軍中有近1/3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同時傾向革命的人與日俱增。湖北革命黨人
還在學生、會黨和其他社會力量方麵也爭取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者。
1911年6月,四川爆發了由革命黨人組織的保路運動,清軍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武漢守軍
減,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9月24日,湖北革命黨人召開文學社、共進社聯席會議,成立了
起義的統一領導機構,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任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任參謀長,並
製定了起義的詳細軍事計劃。
10月10日晚,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在革命黨人熊秉坤的率領下,首先發難,打響了武昌
起義的第一槍。緊接著,步兵、炮兵和軍事學校中的革命黨人和愛國者紛紛響應。經過一夜
激戰,革命軍在黎明時分攻下督署。11日晚和12日晨,漢陽和漢口又被攻克,武漢三鎮勝利
光複。革命軍的旗幟在武漢三鎮迎風招展,宣告了武昌起義的勝利。
10月12日,革命黨人建立了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性質的湖北軍政府,公布了《鄂州約法》
,規定主權屬於人民。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