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3)

敬儀雲。是知初心後進必須憑師善友。今依止三寶。常樂親近。故大智論雲。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諸佛。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應。遠離諸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道不離。根食熱時不離涼風。寒時不欲離火。度水不離好舡。病苦不離良醫。是故菩薩常不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離諸佛。又如善生經雲。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校量功德經雲。四有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三寶勝故。又處胎經雲。佛告彌勒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一稱南無佛。餘廣如正念經。受歸果報。生天樂相。

三歸所發業體

業疏(二下)引多論雲。言三歸者。以何為性(記雲性即體也)。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辨。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雲無教。又雲三業為性。謂從初發業者為名。故雲。互跪合掌。口說三歸。是身口教。因具而發。能存於有。故名為性。又雲善五陰為性者。色身恭敬。識想受中緣。

注。並是善本。便生善行。無貪等三。攝禦斯法能生後有故因得名也。由諸眾生。依法受歸。隨其心力。有善業起。扶助形命。若輕浮心。體是無記。不發無作。

別解三寶名義

戒疏(一上)雲。言佛者梵雲佛陀。或雲浮陀。佛駄步他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者具二義故言覺察者。對煩惱障。四住如賊。唯聖覺知。言覺悟者。對所知障。無明如睡。唯聖獨悟。無明有二。一迷事無明。善覺三趣。二迷理無明。覺法定性。通而獨悟。並名為覺。行宗雲。覺察義中。煩惱障。不出十使總為見思。三界見惑。麤故易斷。合為一住三界思惑。微細難破。離之為三。故為四住。此障凡夫不覺。二乘同斷。覺悟義中。無明一住通號無明。別分事理。初迷事者。障俗諦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名如量智。故能開覺。一切眾生。故雲三趣。謂人非畜。總收六道。並是所覺。此謂覺他也。二迷理者。障真諦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此則自覺也。然此二覺二乘不覺菩薩分覺。唯局果人。覺行滿足也。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二智對疏二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對疏二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真俗二諦)。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自他二利)。如夢睡覺。如蓮華開(夢喻迷事蓮喻迷理)。故名為佛(慎因人也)。更欲委辨。非宗且略所言法者。此土方言。大夏梵音。即雲達磨。或雲曇無曇摩之異傳耳。未解聲明。故言多僻法有二義。一自體解法。如三聚等(一色。二心。三非色心。此三體性差別。不相混濫。故雲自體也)。二軌模解法。今據後義。至聖演教。意在成行。如車從轍。如器從模。法非目覩。以喻成也。又如行必從道。道不從人。道即行之。所依法式無越此也。

僧者天音。此無其人。以相翻之號為眾也。或有舊解。言和合眾。即體相為名。言斯等人。同具六和。四人非一。崇成眾法故也。然諸經中。但單眾翻。不兼體說。廣如羯磨疏解。

列示三寶名相

歸敬儀(威容篇)雲。然三寶為敬謁之尊。是以明其相狀。行者雲。歸命常住法身。所謂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處等。一切種智。無上調禦。功德智慧微妙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安慰世間。普覆一切。無障無礙。無所分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舉右手。安接眾生。放大光明。除無明暗。百福莊嚴。萬德圓滿。雨甘露雨。轉正法輪。濟益眾生。出生死海。是故號佛。眾聖中尊。無上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