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四難雲,雙單難辨者(1 / 3)

析雲。久聞師意。唯以製中有開法。聽中有製法。如離衣造房等。方具二持犯。如斯立義。特捨通而執局。唯屈祖而罔時。今乃先錄祖文。然後。立義釋疑。戒疏雲。止持對製門。可學事中。製必作者。如衣鉢體量也。言可學法者。製必須作。如三羯磨等。又問雲。此止持中。但得守戒而已。若有作者。便同作持。今明作者。豈非合亂。答。今言製作。即成止持。若不依行。則是作犯。今順教作。便成止持。如三衣一鉢。法須具有。故製畜之。豈非作也。望無犯故。名為止持。依教奉行。又是作持。乃至雲具二持犯。其致在茲(近有同輩。指上一節之文。是明心用持犯。以下若據教行等文。方明教行。此無稽之論。不足可道)。行宗雲。為欲顯示雙持犯義。發揮雲。雙持犯義。理在茲矣(此二記文。並是釋上同答等文之末)。疏又雲。若據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無犯。何者是耶。且如三衣。教遣備具(夢庵謂。此中明三衣等者。乃是預出離衣戒持護離失之義。今有隨流之者。猶以為是。豈為識達耶)。不敢違悔。名為止持。如教策修。順行不犯。名為作持。違此二持。便成兩犯。又雲。言可學者。並製修學。事謂衣鉢等。法謂教行等。並托事法。進用修成。而無違犯。名為作持。不敢違越。又是止持。又雲。前對惡法。無由可作。名為止持。此就善法。必不違越。名為止持。鈔中製止門中雲。如衣鉢體量等。製作門中雲。法謂教行也。教謂律藏。行謂對治。事唯可學。衣鉢體量等是(雲雲)。觀上祖文。豈宜偏局。須知但是製作聽作。善事善法。造境策修。或有違順。具二持犯。製作事者。且如三衣。比丘道具。製必須作。其於臨事營理。當須觀量。財體染淨。色量如非。依佛誠教而作。即是作持。不敢違教。即是止持。違越而作。即是作犯。不順教故。便成止犯。若一向不作。但有止犯。難成雙義。製作法者。且如說恣結受等。欲行羯磨。應須評量。人法事處。如非審定。綱骨緣兆是否。撿而行之。作持成矣。望無違教。止持成矣。不撿冐為。成於作犯。懈惰違教。成於止犯。止作兩犯。名異體一。二持亦然。並就一事。相番乃成。祖意如此。且非臆說。製作事法。如上可悉。不作斯論。盡成虗偽。聽中事法。疏鈔具彰。恐有惑者。更為明之。如疏止持對聽門。則以房長淨法等出相。作持對聽門。復以房長淨法等出相。豈非但是聽作善事善法。皆具雙持。故發揮雲。順製聽兩教中。製作聽作邊。說有二持。反此無聖教製作聽作者。並是單持。行宗雲。是則一切作持。其必兼止。若但止持。未必有作。自餘羯磨。依鉢等事。並見廣律。文舉三衣。其相甚顯。此等誠言。與夫疏鈔。恰然相同。隻緣祖師。文義坦然。致此二記用與無改。何故特異反成破斥。巧事一時之唇吻。搆裝千古之謬辭。翳昧後昆。誰之過耶。彼之徒以為正說。此宗義士尚有隨流。稍逢如上所錄。祖師明文。如何消遣。問。如斯立義。亦所未安。戒疏明雲。無聖教聽。並是單作。豈不然耶。答。子迷此語。故成質礙。今為通之。自然明曉。言無聖教聽者。聽即是許。有聖教許作者。莫非善事法乎。並是雙持。無聖教許作者。無過惡事法矣。盡屬單持。今文雲無聖教聽。乃是婬盜殺生等。不許作者之謂也。反顯衣鉢羯磨等。有教聽作者。皆具雙也。疏雲。可同殺盜。有教開作。名作持耶。會上諸文。疑自釋矣(已上示通義。此下問答。及析彼義中。用別義也)。

問。若依通論。則製聽二教。事法皆然。祖師何獨。明二十六戒。具雙持耶。

答。此據戒本。有開製羯磨法者。故就法上。歷顯四行。唯二十六。有法可歷。彰於雙義。餘並單論。戒疏隨篇精揀。數極於此。不可妄通。故得行宗雲。此據戒本。具雙持犯者。餘並單。持豈不然耶。其於戒疏總義。通論持犯。則舉衣鉢。及諸羯磨者。豈非雙持犯。不局戒本耶。隨篇且據有法總義。通論律藏。故行宗雲。自餘羯磨。衣鉢等事。並見廣律者也。源流正傳。妙若於此。未裔監觴。豈宜輙議。

問。過量房戒。事上雙持。既別無法。如何更顯。

答。祖師自雲。就房事明。何關於法。所以二十五戒。例於法上。顯雙持犯。唯此一戒。重就事明者。乃有二義。一者。事法相對。法就處分以明。事就度量以顯。如疏雲。此則約其度量。顯於違順。及論結犯。並據房成。是犯分齊。二者房是聽事。就一房事。明雙持犯。則顯一切聽事。並可雙論。

若爾。雨衣瘡衣。亦是聽事。何不具雙。

答。此之二戒。固是聽事。戒本不列者。無法可歷故。所有尺量之文。乃約造作邊。自成雙持。義在通論也。又如過量佛衣。過量坐具。乃是製事。尺寸數量。自屬製中。造作違順。明二持犯。戒本不出。亦歸通中。如發揮雲。製作聽作邊。說有二持。又資持雲。教製奉行。或事或法。或製或聽。且如三衣等。然斯二記。並約通論。文義可見。為不了者。更略示之。二十六戒並聽中有製法。如造房處分等。製中有聽法。如離衣羯磨等。緣有此法。故就法上。相從歷顯。持犯四行。雨衣瘡衣等。此聽事也。佛衣坐具。及毛綿等戒。並製事也。如是諸戒。各於製聽。造作順違邊。論於雙義。是故戒本。唯據有法。止二十六。餘所不出。義婦通說。

問。犯雨衣等戒。還得一罪耶。二罪耶。

答。如上略示。諸戒推詳戒本。或因求畜違限。或因造作乖方。既各違教製。豈無違教心犯罪耶。是則順成二持。違得兩犯。如前已示。可以明也。但以無別聽法。戒本更不重出也。

若爾。過量房事。如何重示。

答。請觀前文。具二義故。故須別顯。四難指尺量即法。以成雙義。此由不究通論之意。故此妄釋。

問。上雲二十六戒。並就法上。歷顯雙義。至論結罪。還就事耶。還就法耶。

答。事法相假。乃成本罪。且如雖不乞法。若不造房。難成其犯。要須造房事成邊。全於不乞之罪。如疏雲。此之不乞。及以過量。緣雖兩望。果由房結。離衣入聚等。可以例之。如雲身違事合。名作犯等。

問。如上立義。須於造境造作違順。方成持犯者。此領何義。

答。如疏雲。若據教行。必托境生。又雲。並托事法。進用修成。又雲。如造房衣鉢。達相了知等。及諸篇總義。皆就造境違順。以明持犯。行宗釋。緣雖兩望。果由房結二句雲。既有二作。必兼兩止。並望身業。造作過量。具兼四犯。又雲。業不自有。必假行成。行即行心。無非造作。若都不作。但是無記。焉能成業。明文更廣。恐繫不引。斯示文義。次析難辭。行宗雲。自餘羯磨衣鉢等事。並見廣律。

四難雲。若此立義。敢問與二十六戒。有以異否(雲雲)。

析雲。亦同亦異。若二十六戒。有開製羯磨。則與衣鉢等異。若論持犯。雙義則同。何者且二十六戒。則就羯磨法上。以顯雙義。衣鉢羯磨。則就製作度量上。以示雙義。豈非同耶。

四難雲。今不作三衣。或體量不如。及不行一切羯磨。具二犯否。若雲須具。比前諸戒。理有不同(雲雲)。又雲。今不作三衣。則有事上止犯。若望不依教邊。結法上止犯者。二犯同名。不成雙義。

析雲。不作三衣。及不行一切羯磨。但有止犯。不成雙義。固不在言。須約造境營構。或三如違順。或四緣是非。方成持犯。乃有雙義。如上立義。示相可了。雲雲之文。不攻自破。

四難雲。若爾。疏引衣鉢體量。一切教行。歷顯雙持。那雲不具。答。衣鉢體通。單雙須簡。故文雲。若據教行。必托境生。依教造修。作而無犯。今不作衣。是不造境。但有事上。番修止犯。若論造作。如非。亦有商量。且如衣鉢。體須聖製。衣以麤布。鉢須瓦鐵。今用絹木。則是體乖聖教。正屬作犯。既無教聽。無法可止。故無止犯。乃至雲此據造作。以顯單犯。既以造成。理須加法。今不受持。準鈔得吉。約義定之。此屬止犯。既無造作。作犯不成。既加法已。必謹護持。有緣聽離。要須乞法。今既不乞。即是止犯。違教故離。又是作犯。方成雙犯。若此以明。衣鉢行護。必具二持(前註雲。夢庵約持護論者。文見此也)。

析雲。觀此一節。要以疏中。衣鉢體量等文。即就乞法離衣。上明雙持犯。乃是預指離衣戒。非就造作以論也。如此看讀。豈為上達。如此樹文。從費紙墨。戒疏明雲。今言製作。即成止持。若不依行。即是作犯。今順教作。便成止持。如三衣一鉢。法須具有。故製畜之。豈非作也。望無犯故。名為止持。依教奉行。又是作持。乃至雲具二持犯。其致在茲。若依彼意。此等文相。如何消釋。及撿離衣戒雙持犯義。但就羯磨法上。歷顯四行。則與前文。略無相似。所言既無聽法故。無止犯者。且無主房事上雙持。豈有法耶。可細思之。

四難雲。問文雲。且如三衣。教遣備具。正據造作。豈唯行護。答文相含畜。裁斷實難。若約通論。義含造作(雲雲)。

析雲。今詳彼立。問雖符義。答又乖文。疏雲。不敢違侮名止持。彼作二意註之。一意雲。如體乖佛製。不敢造作。(彼文)此謂不作名止。於義甚疎。今與改雲。佛製三如。違則犯罪。今欲造作。順行不犯也。一意雲。不得羯磨。不敢擅離。(彼文)此又不然。此製門中。於造作邊。歷顯雙義。妄將聽法註顯。可非雜亂耶。疏又雲。依教策修名作持。彼亦二意註之。一意雲。如體依佛教。如法造作。(彼文)此如其理。一意雲。有緣欲離。從僧乞法。(彼文)斯由穿鑿。全非祖意。製聽雜亂。如前已明。又復彼謂止據不作。作據策修。此論二持。名異體別。是古師義。如三十義門已破。今雙持犯。止據造作離過。作據依教策修。名體不監。今義成矣。隻由不善思文。故有胸談臆說。如實自昧。其猶可恕。知而故違。謗法咎深。彼又雲。若約翻犯。則造作邊。單有作犯。無別止犯。是何言歟。翻上二持。以成兩犯。四行足矣。便顯造作。自成雙義。如何強雲。無別止犯。此非謗法乎。彼文更廣。不必盡析。識者觀之。自成無用。

四難雲。問。離衣有聽。可雲雙犯。房事過量。有何聽法。答。量雖佛製。是佛所許。雖無現作之法。然有尺量之文。即此律量。便是聽法。此法與離衣等戒。羯磨不殊。

析雲。然房之有尺量者。乃是聽中。製作度量也。豈謂尺量。便是聽法。若便是者。聽中又聽。是何佛意。又復尺量。若是聽法者。則與處分白二何別。若雲是同。祖師不應事法分二耶。且衣鉢亦有度量。可是聽法耶。疏雲。就房事論。何甞言法。全成戲論。略無可探。繁文雜義。顛亂難析。總究彼文。則有二意。一惟約有開製法者。屬雙持犯。局二十六戒。餘則不可。二將戒疏衣鉢體量等。文迃曲釋。歸離衣戒。非就造作以論。其文雖多。不過二意。如上引文立義。明如指掌。公心看讀。可自鑒之。義假文顯。莫訝觀縷。

右析雙單難辨竟。

四難雲。止作難明者。

析雲。彼以教行雙持犯。隨戒本罪。屬於止犯。樹文立義。雲雲久矣。隱連二師。雖詞而闢之。其奈狐疑尚擁。再有此作。誑惑脫生。為害不少。今亦先謄祖誥。然後立義決疑。使止作不濫。根條自分。疏雲。就房事明。依教不越止持。撿教知量作持。出於教量作犯。不順教故止犯。次就法辨。如法無違止持。從僧乞法作持。故違不乞作犯。即此違教止犯。止據無違。作據順教。乃至問雲。準此持犯。與前既乖。約事明作。身營可悉。故犯僧殘。約法明作。其相如何。答。此之過量。及以不乞。緣雖兩望。果由房結。對相思事。隨有四違。纔一舉乎。營稱土木。即有偷吉。四罪隨生。安有過量。偏屬作犯。若如此問。後戒無過。無作犯矣。準此誠例。身業是過。行宗雲。此約方便。二作犯兩蘭。二止犯兩吉。又雲。並望身業造作。過量具兼四犯。發揮雲。四罪釋上四違。謂作心不乞。造過量房。結二蘭(與行宗同)。知是妨難二處。得二吉(與行宗別)。又雲。知不乞罪是僧殘。鈔雲。但不依戒相。造行成辦。悉名作犯。所對事法。怠懈不學為止犯。疏又雲。如有羯磨說。麤罪是作持。不違教說名止持。無教輙說是作犯。抑教不求止犯(雲雲)。審詳祖意。定以教行雙持犯。隨戒本罪。結屬作犯。何者是耶。如上所引。不乞過量。並約身業造作。違越而成。得二僧殘。在文極顯。何事遲疑。疏中又雲。出於教量。名作犯。此戒本雲。過量作者。僧殘是也。又雲。故違不乞。名作犯。(此謂不乞屬作)又雲。由於僧殘有乞無犯(反顯不乞犯殘)。據此二文。不乞屬作。犯殘明矣。正同戒本雲。不將諸比丘。指受處所。僧殘者。是也。疏又雲。既從僧乞名作持。於僧殘罪。欲犯不得。名止持。請以此文。翻持說犯。豈非犯殘。屬作犯耶。又如離衣入聚等。不乞羯磨。不作白知。更不離衣。又不入聚。可獨結法上止犯罪耶。由不乞不白。擅離擅入。約身業。輒為成於本罪。事法相假。此罪屬作。止據違教。通得吉罪。二十六戒及一切製聽事法。皆例此明。鈔疏文義。明如皎日。記文申釋。意亦無昧。彼何特異。強生分別。剛欲伏從。奈道理迃疎。從之是難。斯提大略。問答析難。更為明之。問。鈔雲。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過日。造房不乞。収作歸止。屬止明矣。又資持雲。作持止犯。但引房長。可不然耶。答。此止犯中。列聽作事者。乃顯雙持犯義。但止就離過。作就策修。故為二持。犯則反之也。如上聽止中。以房長出相。聽作中。亦以房長出相。即其義也。況引鈔文。乃出通塞。二犯皆通。止作無在。若爾。戒疏三十義門雲。九是作持。止便成犯。據此之文。屬止又明。答。若觀大意。文亦無害。良由此九。具雙持犯。隨舉無在。何苦執文。又復此且一往。就策修奉行。名作持。違教不作。名止犯。及下分釋。止作自明。如說淨雲。故違不說。名止犯。越於期限。名作犯。至論結戒本罪。正據違限。故戒本雲。齊十日不淨施得畜。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又取尼衣雲。番止受納名作犯。及於戒本。正約貪心受納。結於本罪。據斯以論。教行持犯。若就持說。則以作持為本。如雲依教奉說。名作持。又十三雲。撿教知量。從僧乞法。皆名作持。若就犯說。則以作犯為本。如雲約事明作。身營可悉。故犯僧殘。又雲。出於教量名作犯。如上雲。越於期限。身違事合。又疏前文。房衣財食。作法而生。近表作持。遠防作犯等。如斯引示。作持作犯。雖非相番。道理當然。明文朗義。屬作顯矣。問。戒疏雲。有人解。止犯位中。對教不學。則唯八句。除事法俱識也。對事不學。九句。通有如造房舍衣鉢。雖達相了知。何妨不乞處分。受持加淨。皆獲殘提等罪。豈非止犯屬於本罪(鈔中止門文亦同此)。答。子迷久矣。前雖析顯。猶乃執文。且止犯位中所引。房長衣鉢。由屬雙持。故得止作。皆列文中。雖雲不乞。乃屬止犯。及犯僧殘。還據作成。如前引示。文義甚明。衣不加持。長不說淨。正屬作犯。指提顯然。何為執此。妄雲止犯。當知此文所引。別有其意。蓋由造房不乞。衣鉢及長。不加不說。皆因不學愚教。疑及不識。犯根本殘提。更得不學無知。下品一句。既識達教行。但犯根本。無有枝條。疏鈔特舉。為顯下品有本無枝之義。須知句法。為顯何事。豈可將出相之文。便同本位結犯。隻緣教眼不明。看讀多滯文相。尚有聞義不能從者。其奈之何。如辨止犯名義中。又為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