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喚甚麼作禮樂。可恥可恥。)舊榖既沒。新榖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喪心病狂。)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真禮真樂。和盤托出。)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難道三年之喪。便報得三年之愛。且就人情真切處。點醒之耳。
陳旻昭曰。宰我答安。真有調達入地獄的手段。得他此答。方引出孔子一番痛罵。方使天下後世之為子者。皆不得安。方杜絕千古世後。欲短喪之邪說。
【補注】調達。即提婆達多。於無量劫前。佛為國王。調達為阿私仙人。為王說妙法華經。自是世世示現逆行。專意害佛。生斛飯王家。為佛從弟。常以毒藏十指甲。禮佛接足。足不傷。而指自壞。又與阿闍世王。謀欲殺佛。而自為新佛。王縱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現獅子。象皆攝伏。又推大石壓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獄。佛遣使問其安否。報曰。我處此。如四禪天樂。又問幾時出地獄。答曰。待世尊來入地獄。我方出之。其五逆類如此。實則大權示現。成就佛功德。故法華會中。得授記成佛。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好行小慧。無所用心。俱難矣哉。須是居易以俟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勇者奪魄。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大須各自簡點。莫使此二人惡。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曲盡女子小人情狀。
【補注】女子小人。皆須教之以道。學道則易使也。若養而不教。則有怨與不孫之弊。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惡字。不作去聲讀。見惡。謂尚不能改惡從善也。雖雲改過可貴。但四十不改。恐終不能改矣。故警勵之。意欲其奮發速改也。
【補注】欲其不終於惡也。不終於惡。則朝聞道夕死可矣。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異世者。卻知其仁。同時者。卻雲不知其仁。孔子於仁字。何等認得清楚。豈似子路子貢子張武伯等。隔牆猜謎乎。
卓吾曰。千古隻眼。
方外史曰。若據後儒見識。則微子之去。箕子之陳洪範於武王。安得與比幹同論。嗚呼。仁理之不明也久矣。
【補注】為仁而去。為仁而奴。為仁而死。故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卓吾曰。有見有守。方外史曰。惟見。得真。故守得定。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又是聖人一個知己。 趨而辟之。尤有禪機。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好讚詞。)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辟人之士。錯看孔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可見不是辟人之士。)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菩薩心腸。木鐸職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問得滿撞。)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露出馬腳。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趙州勘婆子。)至則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