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居住區老年人活動場所設計及無障礙設施設計(三)(1 / 3)

第三節老齡化住宅區外環境規劃要點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999年10月,國家統計部門宣布: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有1.2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比預期提早老齡化國家。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當今世界上大約有1/3的國家已經進人了老齡化社會。就我國而言,由於人口控製的特殊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就更為突出,迎接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任重而道遠,其特點是:

1.起步晚。我國老年人的服務設施、政策法規、社會保障製度等方麵的建設起步晚,觀念弱,相對缺乏。

2.速度快。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我國僅用了30年時間就走完了從60年代末的年輕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過程。

3.來勢猛、後勁足。即老年人口的數量巨大,並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社會措手不及。

4.經濟水平低。發達國家先富後老,中國是未富先老,人口老化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在經濟實力不強、尚未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情況下,就迎來了老齡化的浪潮。

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所提出的“年長者的住處切不可被視為僅僅是一個容身之地。除物質部分外,g還有心理和社會的意義應予以考慮**之倡議和伊斯坦布爾人居II大會所提出的“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與“可持續的人類住區”兩大目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行動準則和當今世界麵臨的一項緊迫而重為的任務,為所有居民提供適當的住房成為當代城市與鄉村發展的一個基本主題。因此,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來規劃和建設屬於他們的居住環境,充分彌補年老者減退或喪失的各種機能,改善當前居住環境中存在的種種缺陷和不足,創造適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區環境,將是今後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重點內容。目前,我國廣大城市地區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環境問題已經引起重視,但小城鎮的老年人居住環境問題還剛處於萌芽狀態,有些地區或者就根本忽視了這一人群對居住環境設施的特殊要求,因此,研究我國小城鎮地區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問題任重而道遠。

二、老年人的基本特征

進人老年後,人的生活結構發生了重大轉折,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響了他們對環境的感知、判斷、理解和行為。

1.在生理特征方麵,老年人的各種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弱化,感覺能力、觀察能力、行動能力等逐漸下降或喪失。因此,老年人的行為空間和環境設施須補償他們各種能力的降低,並應維護和鍛煉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

2.在心理特征方麵,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們需要與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廣泛聯係,尋求友誼、慰籍與互助;懼怕孤獨、寂寞、無聊和被社會遺棄。在社會特征方麵,希望老有所為、所樂、所學、所居、所養、所醫。這些變化和需求對居住條件、住區環境、社會交往等方麵提出了新的課題。

老年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麵的變化,使他們對所居住的環境有許多特殊的要求。由於身體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活動空間不斷縮小,越來越局限於居住的範圍,由此對住區作為“人生安樂窩”意義的理解也最深;他們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具有比其他年齡人群有更多的閑暇時光,從而有了足夠的時間和行動與他們所在的住所及其環境發生關係,住宅區由此而暴露出的各種新的特殊問題,如老年服務設施缺口巨大,老年人的休閑場所少且位置不妥、環境不恰當等問題正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因此,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的浪潮,為年老者提供恰當的生活條件,包括身體的和精神的各種需要,以充實他們的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總之,創造老人生活的優質環境、提供照顧老人的方便條件將成為我國住宅區規劃與建設的新領域。

三、人口老齡化對住宅區規劃的影響

(一)擴大住宅區規劃的內涵

居住區規劃的基本要求是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這種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到修正和補充。在人口老齡化的狀況下,整個社會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住宅區的規劃建設就必須綜合考慮這一新生的社會因素,使住宅區規劃與社會規劃相結合,居住區規劃向社區規劃延伸,把“社區”建設作為住宅區規劃設計的深層次的研究課題,將住區視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從老年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和醫學等新角度來研究和設計老年人的住區環境,滿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麵的種種特殊需要。

(二)“以人為本”的住宅區規劃設計理念需要重新定位

以往住宅區從規劃布局到單體設計、從住宅的外部環境設計到內部裝飾,基本上都是以成年人和身體健康者的行動標準為依據的,沒有考慮到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麵的特殊需求。由於我們在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住宅區規劃建設的影響方麵缺乏足夠的認識,缺少客觀的、長遠的、戰略性的指導思想,沒能把住宅區建設作為一個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整體來看待,因此,那些大量的對成年人、身體健康者來說是正常合理的居住環境卻給這些行動相對困難的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是巨大的障礙。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現有的住宅區的環境和設施就越發顯得不能適應這種年齡結構上的變化所帶來的新的要求。因此,“以人為本”的住宅區規劃設計理念需要重新定位。在老齡化社會中,居住區的規劃建設須從住區的可持續性出發,應該更多地麵向那些行動範圍常常隻能局限於住宅區內的老人,麵向那些活動能力下降,行動靈活性差,視力、聽力下降,語言辨別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年老者考慮,把他們對居住環境、居住建築類型、設施配置和物業管理等方麵的需求貫穿到住區規劃和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三)住宅區的規劃結構需要更新

老年人是一組特殊的社會群體,為他們提供的老年設施和社會化的服務體係將從許多方麵影響著住宅區的規劃結構。例如,根據我國目前仍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為了提高普通家庭中老人的戶外活動質量,住宅區的基本組成單元及其規模應以如何能更好地組織和豐富他們的鄰裏交往與生活活動內容為準則,這對長期以組團為基本組合單元的居住小區結構提出了新的概念。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漸弱化,客觀上產生了需要加強住宅區的整合作用以及社會化養老的迫切需求,由此出現了老人住宅、老人公寓、托老所等“新生事物”。住宅區成為住宅社區,設施的配置和服務趨於社會化,從而使住宅區的功能結構趨於更加複雜。考慮到要彌補老年人減退和喪失的機能,住宅區的道路係統、交通組織應以保護老年人的行動為基礎,安全而易於識別,因此在老年人的活動圈內,應該排除穿越的機動車交通,這樣,我國住宅區一直沿用的人車混行的道路交通結構,將被人車分流或部分分流的新的形態所取代。

(四)住宅區建成後的繼續再規劃機製需要建立

人的一生要經曆嬰兒,成年,老年的發展階段,同時社會也在不斷進步,這樣住宅區的使用也隨之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成長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有機整體。但現有的住宅區規劃是一次性的,規劃中對未來的需求預測有相當的局限性或者根本就沒有考慮這一要素,通常采用靜態的、終極的住宅區規劃建設方法,因而在當今人口老化時,大多數的居住區就顯得無所適從,難以滿足要求。這一方麵要求在居住區規劃與建設中要有可持續的觀念,在始建時給住區留出一點近、遠期發展空間,作為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必要物質條件和建設發展用地;另一方麵提出了在住宅區建成後,要像城鎮總體規劃需要定期修編那樣,建立繼續再規劃機製,每隔一段時間對住區進行調整完善,不斷消除其現有的不足,如老人服務設施缺乏,綠地稀少,社區感和安全感薄弱,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等,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新需求。

四、老年人戶外居住環境規劃設計

(一)老年人戶外活動的內容和場所

調查表明,老年人戶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健身、鍛煉、棋牌、散步、聊天交談、寵物花草、釣魚等,這些活動均是社會性的活動。

老年人喜愛的活動場所主要是要有“人氣”,他們一般聚集在公園、住宅群體的出人口和文化中心、商店等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