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它位於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距離當地最近的酒泉市直線距離超過200公裏。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開始建設酒泉基地
1958年3月,朝鮮新安州車站,停著一列軍用列車。當地剛下過一場大雪,天氣依然陰沉沉的,不見一點天晴的跡象。
和往常一樣,車站的人很少,一群灰麻雀撲拉拉地從頭頂飛過去,又折回來,使得這一帶更顯得冷清。
火車啟動了,速度逐漸加快,急速旋轉的車輪裹挾著一陣陣風雪,向鴨綠江對岸疾駛而來。
在靠中間的一節車廂裏,坐著誌願軍二十兵團代司令員孫繼先和他的幾位隨行人員。肥大的棉軍裝裹在身上,使他們都顯得有些臃腫。
就在一天前,誌願軍楊勇司令員通知孫繼先立即從朝鮮回國,孫繼先問回國幹什麼,楊勇說他也不知道,隻知道是軍委點的名,要他回國後去找總政治部肖華副主任。
打了這麼多年仗,孫繼先還是頭一回碰上這種首長在下達指示時竟說不清楚的事,他不禁暗自納悶。
到了北京,孫繼先沒顧上休息,便匆匆忙忙趕到總部,向肖華報到。
剛一見麵,孫繼先就急切地問:“又要打仗了?”
肖華笑著回答說:“這回不打仗。但任務比打仗不輕。你們二十兵團很快也要調回來。”
孫繼先習慣性地從衣袋裏掏出筆記本,準備記下要領受的新任務。肖華見狀,忙朝他擺手道:“你先別往本本上記,先聽我把話說完。”
肖華頓了頓,接著說:“蘇聯來了40多個專家,幫助我們建設導彈試驗靶場,我們也要有相應的人員和他們對上口。有地對地、空對空、地對空、岸對艦、艦對岸幾種型號的導彈專家,軍委決定抽調部隊籌建導彈試驗靶場,就讓你來搞。”
就這樣,孫繼先就算是正式上任了。
同年4月,為了加快發射場的建設,經黃克誠、張愛萍等人研究決定:
抽調人民解放軍一個兵團,作為組建發射場的基礎,同時成立了“特種工程指揮部”由陳士榘上將任司令員。
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二十兵團立即選出精兵良將,奉命開拔,取道山海關揮師南下。
不久,工程兵在司令員陳士榘的親自率領下,進駐西北荒原。鐵道兵和特科工程部隊陸續拔兵出山,晝夜向西挺進。通信兵、汽車運輸部隊也從四麵八方趕赴西北會師。
與此同時,分布在西安、重慶、沈陽等地的炮兵院校,也緊急選拔精幹人員集結北京。全國全軍各工業工程大學也接到命令,隨時準備將高材生選送到這支建設大軍中來。
為此,對中國軍事動向一直進行尾隨追蹤的美國諜報機關向白宮遞交了一份緊急報告:
中國誌願軍第二十兵團突然失蹤,去向不明!
此後不久,一向清冷孤寂的戈壁灘上,一夜之間,突然矗立起了一片片黑壓壓的綠色軍帳,10萬官兵迅即拉開了中國從大漠走向太空的序幕。
這裏是橫亙千裏的祁連山腳下的巴丹吉林大漠。這是一個已經被無數的東方人,和西方人多次涉足和反複描述的、極其神秘的地方。
在這個神秘的版圖上,有一個看起來極為渺小的城池即酒泉。
相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帶兵出征匈奴,大獲全勝,凱旋後駐軍河西一帶。漢武帝為了獎賞他的功勞,特頒賜禦酒一壇。
霍去病為了和將士們共慶勝利,便將這壇禦酒傾倒於山泉之中,爾後舀起水酒與大家豪飲。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霍去病,便將這個地方稱為“酒泉”。
當時,身處大漠的建設大軍們麵臨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為艱苦。
有文這樣記載說:
茫茫沙海上,除了工程兵修築的一條專線鐵路和孤零零的一幢設有浴池、舞廳的專家招待所外,幾乎一無所有。
幾萬大軍的吃、穿、住、用,一時都難以解決,部隊機關隻能借宿在一座喇嘛廟裏。
1960年,情況變得更加嚴酷。首先是蘇聯撤走全部的援華專家,然後是席卷全國的自然災害接踵而至。
剛剛起步的發射場,各種儀器、設備被棄置於冷漠的沙海之中,亟待完成的工程束之高閣。正在試驗的項目被迫中斷,導彈的主要技術資料和圖紙被蘇聯專家們紛紛卷走。
有的蘇聯專家臨走時,還扔下這樣一句話:
中國如果自己能搞出導彈來,我們就回來買你們的專利。
於是,駱駝刺、沙棗葉、野菜團、窩窩頭、蘸鹽水,便成了維持這支火箭部隊生命的“口糧”。
由於定量就餐,吃不上蔬菜,又嚴重缺水,許多人都得了夜盲症、浮腫病。他們拖著浮腫的雙腿在沙海中每移動一步、在發射架上每攀登一次,付出的都是吃奶的力氣。
另外,由於資料圖紙被蘇聯專家帶走了,一切隻有靠自己從頭摸索。
科研人員沒有電動計算機,隻好連續24小時使用手搖計算機計算。
有的戰士因吃了沙棗葉拉肚子,又在幾十米高的發射架上工作,來不及也顧不上去廁所。為了趕搶時間,他們便幹脆用帶子將褲腿一紮,任由大便流在褲子裏。
與此同時,由於保密的原因,建設大軍們的身份和地址,全由一個個的“信箱”和一個個的“號”給替代或遮掩了。
比如,他們明明住在酒泉一帶,通信地址卻是千裏之外的“蘭州市XX信箱”。以至於當許多家人去蘭州尋找兒子或者丈夫時,找遍了整個蘭州市也不見人影。
而且,所有的單位都不叫名字,全叫什麼什麼“號”。如基地機關叫“10號”,烈士陵園叫“9號半”等等。
甚至連那兒的每一片樹林、每一堆土丘、每個池塘、每一塊凹地,都是用各種各樣的“號”取而代之。
於是,本來就枯燥無味的生活,再被這些枯燥無味的代號連綴起來後,就愈發顯得更加枯燥無味了。
戰風沙工兵搶建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