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的分類
從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迄今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拓了衛星應用,發展速度令人吃驚。1957年全世界隻有2顆衛星上天,1958年達到8顆,1959年14顆,1960年35顆,到1960年後,每年發射的衛星都在100顆以上。截止1996年,世界各國發射的衛星總數為4000顆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已停止工作或墜入大氣層而被燒毀,仍留在軌道上繼續工作的衛星雖然為數不多,但名目繁多,按運行軌道分,有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等。按用途分,可分為科學衛星類、技術試驗衛星類和應用衛星類等三大類。其中每一類又可按具體的用途範圍再進行分類,如用於科學探測研究的衛星有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等;大家比較熟悉的直接為國民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服務的應用衛星有通信及廣播衛星、氣象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等。
上述各式各樣的衛星,不僅用途不同,其外形也呈現出千姿百態,有球形、錐形、圓柱形,有的伸出長長的“觸角”,有的則張著龐大的“翅膀”;有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又像戴在帝王頭上的“皇冠”。衛星外形這樣奇形怪狀,這並非是科學家隨心所欲之作,而主要是根據衛星肩負的使命,對衛星有效容積、姿態控製特征、能源要求和運載火箭大小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確定的。
衛星的外形雖然複雜,執行的任務也各不相同,但不論什麼衛星,其基本組成通常都是由專用係統和通用係統兩大部分構成。專用係統的組成將視衛星擔負的任務而定,如通信衛星有無線電接收和轉發設備等通信專用係統,偵察衛星必須有高空照相機、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等遙感設備,科學探測衛星必須裝有相應的探測儀器等。照明發電類衛星則必須有太陽光反射與接收等聚能轉換係統等。而通用係統則是各類衛星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常包括結構、溫度控製、姿態控製、無線電遙測、遙控、跟蹤和能源等分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