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並序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而惑者睹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一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複。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餘以闇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粗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維摩詰所說。

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從妙喜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跡悟時。要必有由故命同誌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誌五百共遵大道。至於進德修善。動靜必俱。命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則眾聖齊功。自本而尋則功由淨名源其所由故曰維摩詰所說也。肇曰。維摩詰秦言淨名。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釋彼妙喜現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至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竺道生曰。維摩詰者此雲無垢稱也。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聖言矣。

經。

肇曰。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自在解脫無礙。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雲。法身大士念即隨應。不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縛故曰解脫也。若直明法空。則乖於常習。無以取信。故現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其性虛矣。菩薩得其無定。故令物隨心轉。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為經之標也。肇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始自於淨土。終於法供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為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榜旨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跡。心不必然。故複言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惑既脫矣則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皆神奇。必脫諸惑。脫惑在於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征。名苟有征。其求愈到。到於求者何患不悟乎。

佛國品第一

什曰。經始終由於淨國。故以佛國冠於篇也。

如是。

肇曰。如是信順辭。夫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我聞。

什曰。若不言聞則是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則情有所執。情有所執諍亂必興。若言我聞則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我既無執彼亦無競。無執無競諍何由生。又雲愛有二種。一五欲愛。二法愛。外道出家能斷欲愛不斷法愛。故情有所執。佛弟子兼除二愛。法愛既盡執競都息。經始稱我聞存於此也。肇曰。出經者明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

一時。

什曰。說經時也。肇曰。法王啟運嘉集之時也。

佛在毗耶離。

什曰。據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離言廣嚴。其地平廣莊嚴。肇曰。毗耶離國土名也。秦言廣嚴。其土平廣嚴事因以為名也。

庵羅樹園。

什曰。庵羅樹其果似桃而非桃也。肇曰。庵羅果樹名也。其果似桃而非桃。先言奈氏事在他經。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義名焉。別本雲摩訶比丘僧八千人俱。什曰。共聞經人也。舉時方人三事以證其所聞也。摩訶秦言大亦言勝亦言多。於一切眾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勝九十六種論議故言勝。其數八千故言多。比丘秦言破煩惱亦言乞士。除五種邪命養法身故言乞士。比丘菩薩不合數者。以比丘盡是肉身。菩薩多是法身。身異故。若肉身菩薩未正位取證心異故。以二因緣比丘菩薩不合說也。所以先羅漢後菩薩者。人謂菩薩未盡諸漏智慧未具。羅漢三漏既盡智慧成就。隨人情所推以為先後耳。

菩薩三萬二千。

肇曰。菩薩正音雲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無正名譯也。別本雲菩薩三萬二千得大神通。什曰。大士凡有三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來。複次一者結業身。二者法身。此中菩薩多是法身。然應感之形與物同跡。物或齊其所見而生劣想。故舉大數然後序德也。梵本雲。神通智慧本事已作。六度諸法即通慧之因。通慧之因即本事也。

眾所知識。

肇曰。大士處世猶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別本雲。眾所敬仰。什曰。梵本雲。多知多識。顯德應時故物鹹知識。物鹹知識故敬之者眾。此義則出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肇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眾行為本。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什曰。佛威神建立言佛所念也。為佛所念則莫能沮壞。猶如魚子為母所念必得成就也。肇曰。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使物無異見故言護也。複次一切經法皆名法城。護持宣布令不壞也。有能持正法者亦兼護之也。肇曰。外為護法之城。內有受持之固。

能師子吼。

肇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諭師子吼眾獸下之。師子吼曰美演法也。

名聞十方。

什曰。上言多知多識者謂現跡二方化淳一國。物沾其惠又識其人。今雲名聞十方者。謂道風遐扇聞其名也。肇曰。行滿天下。稱無不普。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什曰。為利有二種。若今世後世。物以利交故請而後動。聖以慈應故不祈而往。往必與親。親必為護。故曰不請友而安之。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肇曰。繼佛種則三寶隆別本雲。興隆三寶能使不絕。什曰。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謂也。謂能積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不絕之功事在來劫。今言不絕則必能也。又於其中間自行化人。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隆。眾生無盡故三寶亦不絕也。

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什曰。魔四魔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得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無身則無死故降死魔。無三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伏外道如令舍利弗與外道論議。七日七夜然後得勝。斯其類也。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種道也。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什曰。離蓋纏有三種。一者持戒清淨蓋纏不起。二者世俗道斷。斷而未盡。當其不起亦名為離。此中得無生法忍滅盡離也。肇曰。蓋五蓋纏十纏。亦有無量纏。身口意三業悉淨則蓋纏不能累也。

心常安住無閡解脫。

什曰。不思議解脫即其類也。於事無閡故言無閡。無閡故解脫。或於一事乃至百千。或於一國至恒沙國。於中通達自在無閡。未能如佛一切無閡。肇曰。此解脫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達無閡。故心常安住也。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肇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持有二種。有心相應持。不相應持。辯才七辯也。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斷別本雲。其念不遠斷乃至辯才成就。什曰。念者無上道念也。不斷。不中斷也。不斷義通貫下三法也。菩薩得此四法深入堅固。逕身不失曆劫愈明。故言不斷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什曰。上言道念不斷。道念不斷然後具行六度六度具足自事已畢。自事已畢則方便度人。度人之廣莫若神通。神通既具乃化眾生。如是次第如後淨國中說也。肇曰。具足謂無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為故無德不為。是以施極於施而未嚐施。戒極於戒而未嚐戒。七德殊功而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即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舍有。冥空存德。彼彼兩濟。故曰方便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什曰。有識已來未嚐見法。於今始得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動故名為忍。肇曰。忍即無生慧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則於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肇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係於一人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士亦能隨順而轉之。別本雲。轉不退轉法輪。什曰。法輪無生忍也。以輪授物。物得此輪故名轉。授者得而不失名不退轉。自乘轉進亦名為轉也。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肇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

蓋諸大眾。

什曰。梵本雲。眾不能蓋。眾不能蓋明其超出。今言蓋眾其言亦同也。

得無所畏。

什曰。菩薩自有四無畏。非佛無畏也。恐畏之生生於不足。無不足故無畏。能說而不能行亦所以畏也。今能說能行故無畏也。能說能行名曰法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畏。一得聞持總持。二知眾生根。三不見有能難己使己不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眾疑。有此四德故能映蓋大眾也九十六種外道各有部眾故言諸也。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什曰。明備此德所以無畏也。肇曰。心以智德為嚴。形以相好為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靡俗。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什曰。色相瓔珞飾好已備故不假外飾也。肇曰。為尊形者示嚴相耳。豈俗飾之在心哉。

名稱高遠逾於須彌。

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方取其遠也。今逾須彌取其高也。高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可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癡冥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複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餘習。

肇曰。深入謂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師子吼明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法。眾鹹敬順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什曰。正智流潤譬如天雨。辯發響猶如雷震。人有慧而不辯或辯而無慧。既雲無畏又言雷震。明其辯慧兼也。肇曰。法音遠震開導萌牙。猶春雷動於百草也。

無有量已過量。

肇曰。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肇曰。引導眾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也。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肇曰。如實義也。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肇曰。六趣往來心行美惡悉善知也。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什曰。諸佛智慧無與等者。而此佛與等。複次實相法無有等比。唯佛與等。菩薩鄰而未得故言近也。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所以辯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無不極。平若虛空。豈外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肇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身五道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肇曰。法藥善療諭醫王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

肇曰。無德不備也。

無量佛土皆嚴淨。

肇曰。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肇曰。法身無形聲。應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無益哉。

諸有所作亦不虛捐。

肇曰。功不可虛設。別本雲。所作不虛。什曰。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虛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

什曰。等觀四等觀眾生也。不等智慧分別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定中得自在也。

法自在王菩薩。

什曰。說諸法中得自在也。

法相菩薩。

什曰。功德法相現於身也。

光相菩薩。

什曰。光明之相現於身也。

光嚴菩薩。

什曰。光明莊嚴也。

大嚴菩薩。

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也。

寶積菩薩。

什曰。積聚智慧寶也。

辯積菩薩。

什曰。積聚四辯。

寶手菩薩。

什曰。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也。

寶印手菩薩。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相。亦曰手中有寶印也。

常舉手菩薩。

什曰。現以大慈之手撫慰眾生令不恐畏。是以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也。

常下手菩薩。

什曰。常垂下其手。現慈心屈下無傷物之像也。

常慘菩薩。

什曰。悲念眾生也。

喜根菩薩。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於實相法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

什曰。喜有二種。一不淨二清淨。清淨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

什曰。辭辯也。

虛空藏菩薩。

什曰。實相慧藏如虛空也。

執寶炬菩薩。

什曰。執慧寶炬除眾闇冥。

寶勇菩薩。

什曰。勇於德寶亦得寶故能勇也。

寶見菩薩。

什曰。以慧寶見於諸法也。

帝網菩薩。

什曰。幻術經名帝網也。此大士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以名之。

明網菩薩。

什曰。明網自說手有縵網放光明也。

無緣觀菩薩。

什曰。觀時不取相無緣。亦深入觀時莫見其所緣也。

慧積菩薩。

什曰。積聚慧也。

寶勝菩薩。

什曰。功德寶超於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