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工效學發展簡史
人類工效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是解剖學、運動學、醫學、心理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是一門跨越不同學科領域,應用多種學科原理、方法和數據發展起來的新興邊緣學科。它發源於歐洲,形成於美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50多年的曆史。由於該學科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其內容不僅具有綜合性、涉及範圍廣的特點,而且因學科的側重點不同,其命名又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人類工效學在歐洲稱為“人類工程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最早由波蘭學者雅斯特萊鮑夫斯基提出,它由兩個希臘詞根組成,“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nomics”表示“規律、法則”的意思,因此,Ergonomics的含義也就是“人出力的規律”或“人工作的規律”,也就是說,這門學科是研究人在生產或操作過程中合理地、適度地勞動和用力的規律問題。在美國稱為“人類因素學”(Human Factors)或“人類因素工程學”(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在前蘇聯稱為“工程心理學”;在日本稱為“人間工學”;在我國稱為“人機工程學”、“人體工程學”、“工效學”或“工程心理學”等;在其他國家也有的稱為“人機控製學”、“機械設備利用學”、“宜人學”等。
自英國1949年成立第一個人體工程學科研究組以來,人體工程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普及和發展,已經並正在為各國的國防、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
英國是開展人類工效學研究最早的國家。1949年,在默雷爾(Murrell)的倡導下,成立了第一個人類工效學科研究組,翌年成立了人類工效學研究協會,1957年發行會刊《Ergonomics》,現已成為國際性刊物。其勞勃路技術學院是世界上最早開設人類工效學課程的大學,在人類工效學方麵開展了不少研究工作。目前,人類工效學已應用於英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
德國對人類工效學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普朗克協會人類工程學研究所,在基礎理論方麵的研究成果舉世聞名。這些成果在德國的工業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奔馳轎車。
美國是人類工效學研究最發達的國家,其人類工效學協會創立於1957年,之後人類工效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它的研究機構設立於大學,如哈佛大學等,開展了許多人類工效學方麵的研究工作,發行了許多關於人類工效學方麵的書刊,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國防工業。
前蘇聯1962年成立了全蘇技術美學研究所,並建立了人類工效學學部。它的研究特點偏重於心理學方麵,同時大力開展了人類工效學的標準化工作,已先後有20多項標準列入國家標準。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大力引進其他國家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並發展了“人間工學”體係,於1963年成立了人間工學學會。目前,其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工業、交通運輸、國防和服裝行業。
1961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成立了國際工效學協會。此後,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工效學的專業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研究成果被納入國家標準,尤其是涉及安全、健康方麵的標準往往是強製執行的。因此工效學在發展中逐漸與標準化工作結合起來。
我國的人類工效學起步較晚,在20世紀60年代國防科委的有關研究所曾結合飛機設計做過一些實驗研究工作,但作為一門學科,係統並深入地開展研究則是在“文革”以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各大學及研究所開始建立研究室。1980年封根泉編著的我國第一本專著《人體工程學》出版。1980年4月,國家標準局成立了“全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一規劃、研究和審議全國有關人類工效學基礎標準的製定。1984年,國防科工委成立了“國家軍用人-機-環境係統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這兩個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人類工效學的研究和發展。此後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1995年9月創辦了學會會刊《人類工效學》(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