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受教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代楚國人。
人們稱李耳為老子,是因為李耳是一位有道德、有修養、有學問的人。“老”包含著上了年紀卻又富有人生經驗的意思。
老子的名聲很大,他寫過一部書,名字叫《道德經》。《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多字,卻用樸素的辯證法講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轉化的道理。
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句千古名言的意思是:災禍啊,就靠在幸福的旁邊;幸福啊,它裏麵埋伏著災禍。
這話告訴人們,遇到災禍,你不要過於悲觀失望,因為,這災禍裏包含著幸福。也就是說壞事會變成好事。
相反,你如果獲得了幸福,那自然是好事,可是,這幸福中也包含著災禍。在一定的條件下,幸福會變成災難。這就是說,好事也可以變為壞事。
俗話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禍與福的轉換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道德修養。
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不會因災禍而頹喪,從此一蹶不振。
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他也不會因幸福而忘乎所以,從而驕奢淫逸,不知天高地厚。
在老子為周朝管理圖書資料、當史官的時候,孔子曾經去拜會他。
當時,老子不僅比孔子年齡大,而且學問也比孔子淵博,名聲也很高,但他聽說孔子要來見他,仍然十分謙虛地套了車,親自趕著到郊區迎接。
孔子也趕著車。
老子坐在車上,靜靜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識的年輕人。
孔子的車走過來了。老子連忙走下車來。
孔子不僅感動,而且有些受寵若驚。他急忙停下車,迅速下來,雙手捧著一隻大雁,走上前來,說:“老師親自來迎,弟子實不敢當。”
老子笑了,說:“誰是老師,誰是弟子,這不是絕對的。在我懂得多的時候,我是老師;在你懂得多的時候,你是老師。所以,我是老師,你也是老師;你是學生,我也是學生。”
孔子在老子那裏住了一些日子,每天向孝子請教、研討問題。他從老子那裏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老子也十分器重孔子,對孔子的問題總是耐心地細致地講解。
幾天之後,孔子向老師告別,說:“老師啊!鳥會飛,可是常常被人射中,從天上落下來;魚會遊水,可也常常被人釣起來;獸會走,又常常落入獵人的網中。隻有一種東西,誰也降不住它,它雲裏來,風裏去,想上天就上天,自由自在,那就是傳說中的龍。您就是那樣的龍啊!”
老子不以為然,說:“別忘了,龍也會掉下來的。”
孔子向老子致禮,恭敬地說:“不管怎麼說,我這次來拜會您,收獲極大。對此我永誌不忘。”
在依依惜別之時,老子語重心長地說:“我聽說,有錢的人送行,是送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則是送幾句話。”
孔子深情地望著老子,點了點頭。
老子接著說:“我沒有錢,隻好就冒充一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
孔子心情激動,洗耳恭聽。
老子提高些聲音,慢慢地說:“有極高道德的人都十分樸實的。道德修養越高的人越不會驕傲,也不會貪戀和妄想。如若相反,恰恰說明道德修養不高。”
孔子記下了老師的話,說:“您的話,我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