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爭自高

提起羅伯特·胡克,很多人隻知道他是一位細胞發現者,因為一直默默無聞,知道他名字的後人也是少之又少。不說其他人,就是他的出生地英國,他也是一個幾乎被遺忘了的人。如果不是英國皇家學會和牛津基督教會,為紀念羅伯特·胡克逝世300周年舉行的幾場專題會以及近期講述他的一些專門著作,也許人們對他依然不是很了解,也就無從得知他對當時的科學貢獻,竟然足以和牛頓、波義耳、惠更斯、雷恩等科學巨匠相媲美。

1635年7月18日,羅伯特·胡克出生於英格蘭南部威特島的弗雷施瓦特。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很小的時候,他便喜歡上了發明,加上心靈手巧,不時便有一些小發明麵世,當時有木製的鍾表、能在水中開動的航船模型、能自動飛翔的木飛機等。可是,好景不長,1648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後,家境一落千丈。為了生計,13歲的羅伯特·胡克便被送去倫敦一個油畫匠家中當學徒。後來又先後當過教堂唱詩班的領唱、餐飯清潔工和富人家的侍從。

隻是,在謀生之餘,他從未放棄過自己摯愛的發明。隻要一有空閑,他就撲在研究工作上。在威斯特敏斯特學校校長的熱心幫助下,羅伯特·胡克修完了中學課程。還在一個星期裏,貪婪地讀完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並馬上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機械設計中去。他做了12種機械結構和30種飛行方法的設計。

1655年,羅伯特·胡克被推薦給當時已經成名的科學家波義耳當助手兼侍從。由於他的地位低微,所以他不能與當時的皇家學會成員牛頓、波義耳、惠更斯、雷恩等平起平坐。而當時這些著名的科學家們研究所用的科學儀器幾乎都是由羅伯特·胡克設計研製的。

胡克是一個全才式的人物,他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他以驚人的動手技巧和創造能力對當時的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氣象學、鍾表和機械等學科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同時在藝術、音樂和建築方麵也頗有建樹,因此被譽為“英國的達·芬奇”和“最後一個文藝複興人”。

很多對羅伯特·胡克感興趣的學者通過調查發現:不少科學家的發明都與羅伯特·胡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發現螺旋彈簧振動周期的等時性方麵,羅伯特·胡克竟然還在惠更斯之前。通過羅伯特·胡克的日記和朋友間的通信,人們又發現,許多原先以為是雷恩設計的建築很可能也是羅伯特·胡克設計的。其中包括著名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為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而建造的紀念碑等。

有人指出,雷恩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一提到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們就想到了雷恩,誰還記得羅伯特·胡克呢?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其科研成就竟然一生都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1703年3月3日,羅伯特·胡克逝世於倫敦,終年68歲,他一生未娶,孤獨至死。

在羅伯特·胡克的日記中人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句話:山不爭自高,海不爭自闊。這個被遺忘了300年的科學天才,直到今天,情況才有了根本改變。羅伯特·胡克這顆閃亮的科學之星總算得到人們的矚目,不但是他的科學才能,更多的是他獨特的不與人爭的人格魅力!

後記

《激發青少年的千萬個勵誌故事》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學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的編選,參閱了一些報刊和著述。由於聯係上的困難,部分入選文章的作者(或譯者)未能取得聯係,謹致深深的歉意。敬請原作者(或譯者)見到本書後,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我們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

本書編委會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