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鼓勵鍛煉身體

管子(前?—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西北,潁水下遊一帶)人。中國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雖是貴族的後裔,但他已失去了貴族的身份。他自己說:“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貧,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後來,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說“賤不能臨貴”。由此可見,管仲少年時以經商為生,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不高。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卿,他在政治、經濟及管理製度等方麵進行了改革,更新人才選拔製度,去掉人民不歡迎的政策。為了富國強兵,管仲十分重視平民的軍事體育,他的寓兵於民,全民皆兵,使體育成為為軍事、政治服務的軍事體育思想,對富國強兵和齊國的霸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所采取的措施是:把齊國分為三個行政區,每個區編組一個軍。將每個鄉的農民按軍事組織編為隊伍,對他們進行田獵等軍事體育訓練,實行賞罰製度。在訓練時,他提出“作教而寄武”,使“百姓通於軍事”的指導思想。“作教而寄武”是把軍事體育訓練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管仲說得很具體:“繕農具以當器械,耕農以當攻戰,推行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攻戰巧矣。”就是說,可以用鋤頭練習劍戟的動作,用草帽當盾牌、蓑衣當作鎧甲來進行訓練。這樣,不脫離生產就可以進行軍事和體育訓練了。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提高了每個人的軍事素質,又增強了全民的體質。

管仲在建立正規軍隊方麵也采取了一些鼓勵政策,不惜“重祿”來“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俊雄”。以此來激發人們鍛煉身體,刻苦練武。

齊桓公想北伐,又怕越國乘機從南入侵,為了防備越國入侵,需要訓練水兵。管仲建議采取開展遊泳活動,鼓勵群眾學習遊泳的辦法來選拔和訓練水軍。對能遊者賜千金,通過這種辦法,從學習遊泳的群眾中選拔了5萬名水兵。桓公北伐時,越兵果然從水路來偷襲齊國,管仲有了水軍的準備,打敗了來襲的越人。

管仲不僅采取了很多辦法鼓勵人們鍛煉身體,而且還重視“養生”之道。他說:“壯者無怠,老者無偷,順天之道,必以善終者也。……導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他這段話是針對齊桓公因年老體衰而怠慢偷安說的,其中含有鍛煉身體對增進健康和身心關係等深刻思想。“導血氣以求長年”,就是要經常活動身體,促進呼吸和血液循環,以達到健康長壽。

管仲認為,在鍛煉的同時,還應注意調劑營養。“滋味動靜,生之養也”。他認為,促進身體健康的途徑,包括營養和適當、適時的動與靜的安排。“是以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這裏的“齊滋味”是說要有多種的營養物質,以取得良好的營養效果。否則,身體就長不好。“時動靜”意思是需要有適當的、適時的身體運動與安靜。他說:“飽則疾動,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一個人吃飽飯以後,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才容易消化,營養物質才能輸送於全身,以“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管仲這裏所講的“時動靜”,既包括適當的動,也包括適當的靜,這裏的“靜”,包括適當的休息,即勞逸結合,也包括心靜,主要指克製嗜欲。心安靜了,才能更好地發揮身體務器官的功能,如果心中充滿了嗜欲,精神不定,那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無味,食而不消。這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這種把心理衛生與飲食衛生結合起來談養生,把動與靜結合起來談健身,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