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個國家是否擁有戰略核武器已成為衡量他的國防力量的重要砝碼,而我國正是為數不多的擁有者之一。中國人任人欺淩的時代結束了。我國物理學家鄧稼先為原子彈的研製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前,鄧稼先從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畢業後遠涉重洋到了美國,在印第安納州普都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同二百多位中國留學生一起,衝破種種阻撓回到祖國,那時他才26歲。當這位“娃娃博士”出現在錢三強、彭桓武、王淦昌等剛從歐美各國歸來的前輩麵前時,大家都為中國物理學界又注入了新鮮血液而感到高興。
1958年秋季的一天,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位負責人找到鄧稼先說:“小鄧,我們要放個‘大炮仗’,這是國家絕密的事情,想請你參加,你看怎麼樣?”接著又嚴肅地說:“這可是光榮的任務啊!”鄧稼先心裏明白,這是要讓他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麵對這艱巨、光榮、關係重大的事情,他一時不免有些惶恐、膽怯。“啊,研製原子彈!我能行嗎?”
這天晚上,鄧稼先徹夜未眠。他想到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屬於國家高級機密,不能告訴家人,以後不可能長年和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有些惆悵,有些激動,對妻子懷著深深的歉意。但他想,完成這項工作,這一生該多有意義,就是為此而死也值得!“七七事變”時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的炮聲,似乎還在耳邊回響。一個國家沒有自衛能力,必然任人宰割,老百姓沒有活頭。百餘年來受人欺淩的祖國也要研製戰略核武器了。鄧稼先回憶往事,展望祖國前途,無法抑製內心的喜悅和激動。
從此,鄧稼先作為一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物理學家,為了這項絕密的工作而在物理學界銷聲匿跡了。幹這項工作,一沒有名,二沒有利,隻能甘心當無名英雄,做出科學成果也不能發表論文。
作為原子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他的工作是從改造荒涼的土地開始的。他報到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換上工作服當小工,同建築工人一起挖土,推車,和泥,蓋房子,核武器設計院是真真正正在他們自己手中誕生的。
在這時的中國還沒有誰造過原子彈,也就無所謂什麼權威。蘇聯又撕毀了協議,不再援助中國,專家全部撤走,國外的資料也被嚴密封鎖。鄧稼先隻能先培養人才,他一麵備課,一麵講。青年人叫他鄧老師,他說:“你們甭叫我鄧老師,咱們一塊兒幹吧!”有時,他備課到淩晨四點多,在辦公室裏睡兩三個小時,天亮了繼續工作。每天晚上,大學生們都聚集在辦公室裏看書。鄧稼先雖然有妻子,有孩子,但別人學到幾點,他也工作到幾點。每到深夜,年輕人都願意送他回家,這時,用鐵絲網圍著的宿舍的大門早已關了,常常是他先爬過鐵絲網,年輕人再把自行車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