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鶴亭先生以新葺《缽池山誌》見示,體例簡潔,蒐羅閎富,山靈有知,定亦讚歎,匪第為吾邑光也。謹成二律,以代喤引。
伐山開道破天荒,獨辟洪濛手段強。
彩筆一枝傾學海,金丹九轉壯仙鄉。
盡多碑碣供搜剔,談是山故實者,僅及成、宏而止,公竟蒐得有元殘碣,可謂得未曾有。不許英靈巧遁藏。
鑿險縋幽成絕作,玉笙吹徹缽池陽。
部婁鬆柏久無光,憑仗奇文為表揚。
四麵煙蘿圍福地,百年井裏剩齋堂。
吞針架箭高僧傳,餘所知者心燈、普雷耳,公竟蒐至二十六人之多,且上及宋代,奇極博極。斷璧零璣韻士囊。
我亦緱山舊雞犬,願餐墨汁侍淮王。
後庚申八月廿八日蔗湖退叟段朝端呈稿時年七十有八。
敘
淮安舊縣治曰山陽,以位缽池山南而名焉者也。山陽自晉義熙始建城,其地前固沮洳濱海,而地脈自皖龜山東來,起伏過淮陰,底(通抵)我北鄙廿裏外,複墳起蜿蜒,雖拔地岧嶢未嚐特擅山之體勢,第四境皆土,獨此赤砂踴溢,實為山脈所終結,故以名山。而形因周匝(衺)[袤]延,環之以水,則又缽池所以命名者也。自乾隆甲午河決老壩,向之沮洳堙為平陸矣。當其淩山子湖,與西南諸湖淪漣相望,固騷人逸士遊攬勝境。煙波浩蕩中,是山也,若島嶼浮立海上,幽夐澄逸,絕遠氛坱,誠哉其為仙鄉也。
昔司馬紫(亦作子)微集《天地(官)[宮]府圖》“福地”目中有曰: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所。嗟乎!是說也,其信然耶?抑言之果無稽耶?夫古之修道者棲隱名山,其後不知所終,或曰仙去雲。雲山莽蒼,穹虛空仰,求其服食之法,又往往誤於方藥,捐生命以殉神仙誕幻,類不足憑歟!然魏伯陽《參同契》實感於《龍虎經》而作,信古之丹訣自有真傳,必謂從來迄無得其道以成功。若《列仙傳》載王子喬之流,皆亡是烏有,其然,豈其然耶?觀於缽池仙跡流傳久矣。人或以事在伊洛,不涉此邦,未之信。顧吾邑人夙嚐崇祀,每值世亂時危,祈禱輒應。至聞於當寧,敕賜“普惠”之號,則舊說又果誣焉否耶?要之,缽池區區土阜耳,一部婁之附庸而名海內,亦可矜重矣。
獨惜其地古逸名勝,文獻一方所係,曩無有彙而誌之者;有之,自鶴亭關督始。考其所錄,雖止一編,然蒐討之勤、征引之富、去取之嚴,伐木開山,厥功亦偉矣。第倉卒成書,間有遺佚。今宋君文獻複有“補遺”之輯。予生晚,不獲放舟山子,一睹縹鄉湖山之勝,平生客授遊宦,竟未一履其境。去年秋,偕友往訪,過景會寺,隱辰開士為之導遊,乃始謁丹台一覽。俯視所號為山者,已為回教徒叢葬之所,而丹井、蓮亭遺址何在?則煙荒日莫,禾黍縱橫莫辨,相與徘徊歎息者久之。隱辰龍象護持甚力,以誌書板為冒公攜去,無可複印,擬重付棗梨,丐予一言弁諸篇首,予當逡巡未即應。今歲乃一再書來敦促,爰不辭而為之敘。
丁醜仲夏裏人田毓璠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