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
【出典】
唐房玄齡《晉書·陶潛傳》。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號喬鬆。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跟隨李世民起兵反隋,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封他為中書令。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策劃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爭奪儲位的“玄武門政變”,為協助李世民奪取帝位,立下大功,深得李世民賞識,不久就被冊封為尚書左仆射和梁國公,綜理朝政。
房玄齡不但善於用兵,更善於管理社稷。由於長期戰亂,唐初時期,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時任宰相的房玄齡同杜如晦等人,在貞觀(626-649)年間,傾心輔佐太宗李世民,總領百司。他擅長製定典章製度,唐代的典章律例基本都是他和杜如晦兩人製定的,為唐初安定社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還善於用人,提出“量才授職,務省官員”、“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和“不問貴賤,隨材授任”的用人思想。由於他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兩人配合得力,人稱“房謀杜斷”。他為唐初十八學士重要成員,政事之暇多著述,有《高祖實錄》二十卷,與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一百二十卷,與褚遂良重撰《晉書》一百三十卷,均流傳至今。
【故事】
晉朝有個大詩人,姓陶名潛字淵明。陶潛博學善讀書,詩文都很精妙。雖然家裏很窮,房屋很簡陋,有時還會斷糧,但他天性淡泊開朗,不慕榮利,隻是愛喝酒,鄉鄰知道他的嗜好,常請他喝酒。
陶潛詩文好,品質高,有人舉薦他去擔任一些中、低級官吏,他總是做了不久又辭職了。最後一次,親友舉薦他去做彭澤縣的縣令,他去了。到任後,知道縣令可以有200畝公田,由百姓代種,收獲的糧食就充作縣令的官俸。他很高興,吩咐差吏全部種上釀酒用的小米,說:“這樣,我每天都能喝到酒了。”他妻子堅決反對,問他:“你的一大群孩子吃什麼呢?”爭論了半天,才留下50畝種做飯用的糧食。
陶潛做縣令,為政務求簡易,下不擾民,上不奉承。這樣的縣令上級當然不滿意,派了個督郵來視察。
督郵大多數由郡裏太守的親信擔任,官兒不大,權力不小。縣令的政績好壞,要經他的口去向郡守稟報,所以縣令一定要極力奉承他。
此番來彭澤的督郵,是個名聲很壞的小人,陶潛也聽說過。當差吏來通知陶潛,要他衣冠整齊地去迎接時,陶潛搖頭了,他說:
“我怎能為了五鬥米的官俸,去向那個小人低頭哈腰呢!”
當天,他就把縣令的官印袍冠高掛在大堂上,不辭而別了。
回到家鄉,陶潛好像解除了枷鎖,好不自在。他看到家裏田園都荒蕪了,隻有青鬆黃菊,似乎在歡迎他歸來。家裏還剩下一壇未喝完的美酒,陶潛忙斟了一杯歡然自飲,覺得好像是一隻飛得很疲勞的小鳥重新回到自己巢裏那樣安逸、高興。
“不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
後記
《引導青少年的千萬個學習故事》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學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的編選,參閱了一些報刊和著述。由於聯係上的困難,部分入選文章的作者(或譯者)未能取得聯係,謹致深深的歉意。敬請原作者(或譯者)見到本書後,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我們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
本書編委會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