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出典】
《論語·子罕》。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關於堅定誌節,宋代蘇軾在《晁錯論》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說明古代成就了大事業的人,不僅才幹卓越,必定還有堅忍不拔的誌向。明朝的王陽明先生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說過:“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若是沒有堅定的誌向,世界上的事恐都無法成就,人也像是沒有舵的舟、沒有銜的馬,失去了方向。
在惡勢力的壓迫下,又要如何堅持理想呢?在戰國時代屈原的《九章·涉江》中便能見到這般堅韌的風骨,“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詩人在此表達出他寧可終生窮困,也絕不同流合汙的高潔誌向。
唐朝王勃在名文《滕王閣序》中同樣認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說明年紀老了,也不會因為白了頭發而改變心誌;處境愈是困難,信心愈是堅定,絕不因此喪失遠大誌向。一代梟雄曹操晚年仍然雄心萬丈地說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良馬雖老,伏在馬槽,但還想馳騁千裏,表達出老人的雄心壯誌。
宋儒程頤曾代女子立下一則顛倒是非的“誌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認為餓死是小事一樁,失去誌節就事關重大,並以此要求女子堅守節操,為了保持清白之身,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種迂腐的觀念,造成“貞節牌坊”迷思。嗚呼!假如程先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應該就不會這樣胡言亂語,以“犧牲她人的性命”,來成就自己道德的高超。立誌當然重要,但若為虛名連生命都因此丟失,大儒還談什麼“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