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出典】
辛棄疾《清平樂》。
【原作】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曆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劄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故事】
辛棄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出生於北宋將亡之際,從小就受愛國思想影響,立誌收複失地,報效祖國,但當時南宋朝廷投降派占據上風,他曾被削職,閑居在家。辛棄疾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他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農民的勞動,他曾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就是說,人生在世,應該勤勞;而從事耕種,更應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所以,他不但把自己的新居稱為“稼軒”,而且還用“稼軒”這兩個字做自己的別號。他罷官後,一直過著閑居的生活。附近的農民都知道他做過大官,開始關係比較疏遠,但經過交往,看到他平易近人,逐漸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在“稼軒”附近,有一座簡陋的茅屋,那裏住著吳老漢一家。因為是鄰居,所以辛棄疾與這位吳老漢認識得最早。每次外出散步,辛棄疾經過吳老漢家門時,有時就進去歇歇腳,聊上幾句天。
六月的一天,辛棄疾在原野上騎馬跑了一陣,感到有些疲乏,便牽著馬慢慢地往家走。猛抬頭,隻見吳老漢那座低矮茅屋前麵,一株枇杷樹已經結出累累果實,在陽光下閃著金黃色的光。此時,吳老漢正興致勃勃地摘著熟透了的枇杷。
辛棄疾剛要打招呼,吳老漢已經看到了他,便招手說:
“來我老漢家坐一會兒吧,嚐嚐剛摘下的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