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後 記(1 / 1)

後 記

自古,“不朽之筆方傳不朽之人”;而今,我這個無名小輩竟然在為聖人作傳;確係“初生之犢不怕虎”也。所謂“初生之犢”,不是指我的年齡,而是指我的文學生涯。說來臉紅,“知天命”之年方步入文壇,作了一頭拜四方的文學牛犢。

拙作《孔子傳》(與人合作)問世以後,得到了儒學界和文學界的前輩、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認可,並應各方麵的要求,於一九八九年九月,開始搜集、閱、讀、整理資料,一九九○年元月動筆創作《孟子傳》,十二月初完稿,可謂一氣嗬成。不少人在問我:“兩千多年來,無人傳孔、孟,你為什麼竟有這麼大的膽量呢?”是呀,我自己也在納悶兒: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有多少墨客騷人,文學大家,他們為什麼不肯為孔、孟作傳呢?大約被“聖人”這個名給嚇住了;但我不怕,因為我無名無位,沒有任何負擔,不怕丟掉什麼和失去什麼,寫成了自然求之不得,寫不成為別人再寫打下了基礎。我是個教師,作人之墊腳石,作人梯已經習以為常了。再說聖人也是人,孟子就曾說過:“堯舜與人同耳”、“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崇拜他們,但不迷信;我尊敬他們,但不懼怕。既然要傳聖人,就不能不以聖人為光輝榜樣,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則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是聖人本身給了我勇氣和力量。然而,孔、孟畢竟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也是人類曆史上的偉人,有著深遠的國際影響,而且曆來頗有歧義,為這樣一些不同凡響的名人作傳,無論從哪一方麵講,自己都是沒有資格,不具備條件的。但最後還是傳出來了,這得感謝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匡亞明和孔德懋二老的支持和鼓勵,感謝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所長李啟謙和駱承烈兩位老師的幫助與指導,這是我動力的源泉,打開我困惑的鑰匙。

一個中學教師的生活是清貧的,一個中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是繁忙的,一處偏僻的鄉村中學的圖書資料少得可憐,若無來自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圖書館,鄒縣文物管理所,著名青年作家張煒,龍口市的有關領導和同誌們,親友戰學忠、陳啟智、程麻等同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孟子傳》的成書問世是不可能的,他們或予以支持、鼓勵、幫助,或供給圖書資料,或提供諸多方便,在此一並致以衷心的謝意!

曹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