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 言(1)(1 / 1)

前 言

孟子名軻,鄒國人,其生年、卒年、享年、經曆,史學家曆來眾說紛紜,僅《孟子年譜》一類的書,恐有十種之多,這些《年譜》出入很大,但卻各有考證,俱都言之成理。經過比較和分析,本書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孫開太教授《孟子年表及其說明》的意見。

關於孟子的父母,史書記載的很少。《春秋演孔圖》以及《闕裏誌》等書說他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娘家姓仉。但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些無稽之談”。既然再也找不出其他的說法和證據,本書便以此為依據,將這“無稽之談”作為事實來寫。

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載有孟母“斷機”、“買東家豚肉”以及“不敢去婦”等故事,劉向的《列女傳》還載有孟母“三遷”和“去齊”等故事,但許多史學家認為,這都是些靠不住的野史,本書卻將這些作為史實根據來寫。

《孟子》一書的作者,古今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孟軻自己所著。二、孟子死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之徒共同記述的。三、《史記?孟荀列傳》中所說的:“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楊伯峻教授說,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概念:《孟子》的著作,雖有萬章之徒參加,但主要作者還是孟子自己,而且是在孟子生前便基本上完成了的。本書取第三種看法。

孟子的生平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便是四十三歲前是個空白,史書上無任何記載,《孟子》一書中更未留下隻言片語的記錄,因此本書的一至八章純屬虛構。二至四章虛構的根據是《韓詩外傳》和《列女傳》;五至八章虛構的根據是“赴魯遊學”、“受業子思之門人”和“思孟學派”。四十三歲以後,即本書的十至三十五章,則是嚴格依據《孟子》一書創作的,將《孟子》中枯燥、幹巴、生硬的語錄、談話和理論具體化、故事化、形象化。為了達到這“三化”的目的,勢必要編造一些故事,虛構一些情節,塑造一些形象,否則它便不是小說,而是曆史了。但凡有史實可考者,特別是《孟子》一書中記載的史實,我都比較拘泥,不敢有絲毫苟且;凡史書上無記載者,我都比較大膽,比較放肆。當然力爭合情於理,不違背《孟子》一書中各篇章的精神實質。

《孟子》譯注之類的書很多,出入很大,創作本書時我綜合了各家之長,基本上以楊伯峻教授的《孟子譯注》為準。

孟子的哲學思想,長期以來多被冠以主觀唯心主義的大帽子而加以批判,根據是孟子“道性善”,主張“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研究的新成果表明,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它不符合孟子的思想實際。因為孟子的“道性善”講的是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四德之端,端就是萌芽,也可以說是可能性。孟子隻是說人人都有為善的可能性。說人有某種可能性,並不等於說人有某種思想意識。“萬物皆備於我”之外孟子還曾說過:“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認為,仁義道德是“求則得之”“在我”的東西,而富貴利達是“得之有命”“在外”的東西。“萬物皆備於我”的“萬物”是最大的快樂,是自身本有的仁義道德,既不是主觀的虛幻境界,也不是超現實的精神作用。這裏孟子講的是自我修養,而談不上唯心和唯物。有兩點可以證明孟子並非主觀唯心主義者。一、孟子指出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思想意識。他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也。”二、孟子強調事物有其客觀規律,而且應該依照規律辦事。他說:“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這難道是主觀唯心主義能夠說得出來的嗎?據此,本書對孟子的哲學思想不取批判否定的態度。

孟子思想的階級性,目前亦有很大的爭議,山東大學王興業教授的一篇題為《孟子思想階級性新論》的論文開頭說道:“孟子代表什麼階級?多數論者認為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少數論者認為代表奴隸主階級,我過去認為他是地主階級民主派的代表。通過進一步研究,我認為這些看法都不正確,下邊談談我對這一問題的新看法。”

這篇論文的提綱大致如下:

一、從野人與井田製看孟子思想的階級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