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智慧謀略4

知彼知己

意思是對敵人和自己的情況都了解透徹。

此典出自《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他曾著《兵法》十三篇,拿了去見吳王闔閭,因此得到重用,被任為大將。這以後,孫武率領吳軍攻破楚國,征服了北方的大國齊國和晉國。使吳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從而稱霸於諸侯。

孫武的軍事著作被後世稱為《孫子》或《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曆代軍事將領都把它看作是軍事著作的典範。

這裏引用的,大意是說:了解對方,同時又了解自己,每一仗都不會失敗;如果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那麼勝負的可能性隻能是各占一半;如果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那麼打起仗來,肯定會失敗。

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別有用心。

此典出自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字永叔,盧陵人(今江西吉安)。仁宗年間舉進士甲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就由他的母親教導。他經常到南州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找他家舊筐中的書看,有一天找到了六卷唐《昌黎先生集》(韓愈文集)。借回家讀,愛不釋手。可當時天下學者,是以能詩文取科第的。將來出人頭地,,都依賴詩文。像韓文這種古樸的章法,是沒有人學的。於是歐陽修立誌,一旦顯貴,決定提倡韓昌黎體例的古文。他進士及第之後,與尹師魯等人,竭力倡韓文,把從前那部《昌黎先生集》補綴校定,以致天下學者漸趨於古。

王安石為相,提倡新法,歐陽修是站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這一邊,反對新法的。他做陳官,論事切直,於是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有一座琅琊山,風景絕佳。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琅琊山的寺僧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常到亭子上與客飲酒。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記》。文章說:“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於心而寓於酒者也……”。

坐觀成敗

“坐觀成敗”意思是,坐在一旁看人爭鬥,待到分曉後,去聯合勝利者。後多指對別人的成敗抱袖手旁觀的態度。

此典出自《史記·田叔列傳》:“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安有當死之罪甚眾,吾常活之,今懷詐,有不忠之心。”

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家裏有兩個舍人,一個叫田仁,另一個叫任安。這二人官運不錯,都當上了不小的官。然而,他們安享富貴,知進而不知退,最終釀成大禍,被武帝誅殺而亡。

田仁是怎麼被處死的呢?漢武帝有一次外出巡視,丞相又要親自帶兵出戰,身為丞相司直的田仁那時候負責防守京城。正好這時,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要求出城。田仁想到武帝和太子有骨肉親情,於是就答應了。這件事讓漢武帝知道了,他認為田仁是故意放縱太子,便下令把他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