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風景名勝的故事8(1 / 1)

第三章風景名勝的故事8

精華必看

泰山之美,體現了我國古代美學範疇的“陽剛之美”和“壯美”,而自古最為人們稱道的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雲海玉盤),則是泰山的點睛之景。

泰山日出是泰山景觀的標誌。隨著晨陽發出的第一縷曙光驚醒黎明前的黑暗,東方天幕也由漆黑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發出耀眼的金黃,噴吐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騰空而起,躍出水麵。整個過程扣人心弦。天際像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刹那間變幻出千萬種奪人眼目的色彩,令人歎為觀止。

趁夕陽西下之際,漫步在雨過天晴、天高氣爽的泰山極頂,仰望西天,可以看到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而下,大有“誰持彩筆染長空,幾處深黃幾處紅”之勢。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

在雲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遠視,就能看到在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的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麵,恰似佛像頭上五彩斑斕的光環,故得名“佛光”或“寶光”。

夏天的雨後,待到天氣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這時如果無風,在岱頂就會看見白雲平鋪萬裏,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近處的山峰全被雲霧吞沒,隻有幾座山頭露出雲端,像好奇心極強的孩子窺視著雲上的一切;遊人踏雲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雲海浮波,諸多山峰時隱時現,又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壯美能激勵人的性情,培養積極進取精神。千百萬人登泰山,不僅能領略自然之壯美,也能激勵自己攀登事業高峰的雄心壯誌。

深度體驗

氣勢磅礴的泰山,是錚錚鐵骨的象征。“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泰山壓頂不彎腰”等詩句,都在不斷加深我們對泰山的向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萬裏長城一樣,成為每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

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曆史。我們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嵩裏山至告天的玉皇頂,一路瀏覽那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和遍布山中的摩崖碑碣。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栩栩如生;漫步橋畔,秦始皇赦封的五大夫鬆瘦骨嶁峋,卻精神抖擻;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曆代文人“笑排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裏,隆重的封禪儀式似乎在等待著隆重開場。

體味古人墨香的同時,也可親口品嚐古時留下的泰山風味小吃。曆代帝王來泰山,均“食素齋,潔身養性”,以示虔誠,故豆腐、白菜和水就並稱為“泰山三美”,可見泰山的豆腐宴和野菜宴曆史之悠久。據說,僅豆腐宴一項就有150多道菜,遊人可親口品嚐一下。

延伸閱讀

從夏、商時代開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後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據統計,曆史上共有72位君王來泰山“封禪”。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儼然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了。

眾皇帝中,要數秦始皇、漢武帝在泰山舉辦的封禪大典隆重,致使泰山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譽,“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皆出於此。或許,這也應歸功於孔子,是孔聖人將齊魯大地變成儒學的發源地,故孔子登臨泰山之後,我國便有了一個供後世仰望的文化實體。

也正因如此,後人才有幸能在泰山上看到曆代名家巨匠的足跡以及他們留下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丘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遊泰山》、杜甫的《望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