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化遺產故事9
延伸閱讀
雍正帝當年營建泰陵時,不局限於古樸宏偉的人造建築,更要用蒼鬆“映襯山脈,合彙陰陽”,一是可以綠化環境,二是可以護衛風水。後來,隨著嘉慶、道光、光緒等皇帝以及諸多皇後、嬪妃的陵寢相繼在泰陵周圍落成,植樹之風氣更盛,西陵轄區的鬆樹形成規模。至清朝末期,已經達到“碧波湧蕩百裏蔭”的程度。
但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植樹也未能挽回大清日趨衰落的命運。清朝亡後,為了能讓這些樹存活,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元老梁鼎芬便壇裝陵寢雪水,分送給前清遺臣,號召他們捐款植樹。有諸多愛國之臣共同出力,使得清西陵周圍恢複了往日的鬆柏琳琅,鬱鬱蔥蔥。
民國期間,西陵古鬆林遭到嚴重破壞。首先是守陵人都為滿人,他們不善耕作,隻能靠變賣砍伐下來的林木換錢買糧維持生計;其次是由於疏於管理,陵園內湧入大量不作為者,他們有的建窯燒炭,有的砍伐賣錢,肆意毀林;三是民國政府在西陵建立了林墾局,名為發展林業,實為變賣古鬆;四是1924年,直魯聯軍屯兵西陵,旅長馬瑞雲下令讓軍隊砍伐古鬆,運往外地銷售,以充軍費。古鬆遭此浩劫,到了建國初,僅剩1萬餘株。
新中國成立後,西陵建立了林場,有專人負責看護古鬆林。再加上近幾年清西陵著重開展了環境治理工作,以環境美化、保水蓄水為重點,陸續完成綠化麵積達3萬平方米,栽植鬆柏樹2萬株,致使蒼茫古鬆林逐漸恢複了原有的生機。
現在,清西陵轄區內有1600多株古鬆,平均樹齡在340年以上。眾多古鬆或高聳雲天,或如揖迎客,把皇家吉地裝點得生機盎然,有著“華北地區最大的古鬆林”之美譽。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固若金湯的城牆,將宏偉龐大的王國緊緊收攏。城牆內,愛民如子的國王帶領著善良淳樸的子民快樂地生活。鶯歌燕舞、製作壁畫是他們勞作之餘的愛好。對外,有英勇善戰的武將馳騁沙場;對內,有足智多謀的文將定國安邦。這就是2000多年前的王國——高句麗王國。
2000年後的今天,這一切隻能是想象,隻能靠僅存遺跡推測。望著斷壁殘垣,曾經的災難與輝煌緩緩浮起。
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主要活動在我國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轄範圍內,並與曆代王朝保持著隸屬關係,是受中原王朝製約和管轄的地方政權,不論在政治、文化等方麵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強烈影響。高句麗強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了我國吉林省的東部、遼寧省東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668年,高句麗王國被唐朝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在曆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1877年,一個叫關月山的人發現了“好太王碑”,人們才知道,這景致平平的山水之間,竟有過冠蓋百家、鍾鳴鼎食的繁華歲月,甚至還是多次頗具影響的曆史風暴和漩渦的策源地。此後,高句麗王城、高句麗王陵、高句麗貴族墓葬便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
高句麗開國王城——紇升骨城和五女山山城
據史料記載,高句麗王國成立於公元前37年,是我國東北的夫餘國王子朱蒙為躲避自己兄弟的迫害,隨後逃離夫餘國而南下,以紇升骨城為平原城建立起的王國,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王國的防禦山城。高句麗政權就是從這裏逐步擴大,並創造出了絢麗的高句麗文化。
五女山山城擁有“東方第一衛城”之譽,其山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生活環境惡劣,可以在戰亂時作為避難所,因此被高句麗第一位國王朱蒙看中,並苦心修建。現雖僅存遺址,但也是考古學家破解這一東北古代民族曆史與文化的重要依據。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之地仍然備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