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能言善辯7

辨樹論臣

賈嘉隱,是唐朝初期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從小相貌醜陋,但機智穎悟,聰明好學。史書稱他“八歲通《論語》、《毛詩》,十歲通《史記》和《漢書》”,善於言辯,有問必答,應對如流,有“神童”之稱。

唐太宗聽說後,便將他召入朝廷,親自測試,感到他的智慧果然非同一般,很是高興。從此,唐太宗每逢有空的時候,便召他進宮,設宴招待,並讓一些身邊大臣作陪。

但是,唐太宗對賈嘉隱的厚愛,引起了身邊兩位重臣的不服。其中一位是太尉長孫無忌,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和太宗有布衣之交,又是長孫皇後的哥哥。另一位則是司空兼禦史大夫徐勣,也是唐太宗信得過的朝廷重臣。他們二人私下議論說,賈嘉隱隻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孩子,究竟有多大本事,竟被一國之君這樣看重?準備抽個機會難難這個小“神童”。

卻說這一天,唐太宗又設宴招待賈嘉隱。宴席上,唐太宗再次與一些作陪的大臣談起他和賈嘉隱之間的應對之事,最後對眾臣說:“小嘉隱年紀雖小,但對經書的理解,有時連我也難達到,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眾卿都是治國能臣,政務再多,事情再忙,千萬不要忘記讀書啊!”眾臣聽了,紛紛表示:“陛下教誨極是。”

隻有長孫無忌和徐勣聽後低頭不語。宴席散後,長孫無忌和徐勣有意約賈嘉隱到宮廷前院散步。

庭院裏,繁花似錦,樹木成陰,小嘉隱頓時被庭院中的美景所吸引,高興得一會兒說那種花多麼名貴,一會兒說這種樹栽得少了,真是興致勃勃,眉飛色舞。長孫無忌和徐勣卻是低頭漫步,思考著找個什麼題目難為一下小嘉隱。因此,他們對嘉隱的言語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隻是“哼哈”地應付著。

徐勣看到院中三棵大槐樹,突然想起,這三棵大槐樹象征著古代朝廷中的“三公”,是古書中的一個典故。題目終於想到了。徐勣立即把小嘉隱叫到跟前,而自己則倚在一棵槐樹上,笑著對小嘉隱說:“你知道我背後靠的是棵什麼樹?”

小嘉隱抬頭一看,是棵槐樹,心想:“他為什麼提出這麼個簡單的問題來?”他又想到剛才這兩位大臣在宴席上的表情,心中忽地明白了。於是,便從容不迫地答道:“是鬆樹。”

徐勣一聽,不高興地說:“真是一派胡言,明明是棵頂天立地的槐樹,你怎麼能說是鬆樹?這點知識都沒有,還稱‘神童’,不覺得可笑麼?”

小嘉隱微微笑著說:“大人,您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樹為‘木’,徐大人位列‘三公’,試想以‘木’配‘公’,難道不是‘鬆’麼?”

徐勣見他雖然沒有正麵回答“三槐樹”的典故,卻以“木”配“公”暗示出來,對自己又有禮貌,感到這種回答太巧妙了,而自己一時竟沒有想到,不由得羞愧得麵紅耳赤,無言以對。

長孫無忌見徐勣沒有難住小嘉隱,心中很不服氣,自己索性洋洋得意地靠在一棵鬆樹上,問小嘉隱說:“你看我背後靠的是棵什麼樹?”

他之所以洋洋得意,是因為他想:剛才小嘉隱以“木”配“公”的回答,不但恭維了徐勣,而且又回答了典故的來源,我也位在三公之列,現在靠在一棵鬆樹上,看你還有何話說?他以為這次肯定會把小嘉隱難住了。

小嘉隱此時又作何想呢?他想的則是:皇上都不小看我,你們兩位大臣卻自恃學問淵博,千方百計地想把我難住讓我丟醜,既然如此,我今日也索性羞辱你們一頓。

小嘉隱想到這裏,抬頭看看鬆樹,又看看長孫無忌的神態,不由得覺得好笑,於是,又順口回答說:“長孫大人靠的是‘槐樹’。”

長孫無忌一聽,哈哈大笑說:“更是一派胡言!”

徐勣也乘機嘲笑說:“這次你可說錯了,趕快糾正一下吧!”

小嘉隱仍然神態自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的說法沒有錯,也不必糾正。徐大人您想,剛才您是以‘木’靠‘公’,當然是‘鬆’樹;而長孫大人則不同,是‘木’靠‘鬼”,不就是‘槐’樹了麼?”

小嘉隱此言暗含你二人今日動機不純、心懷鬼胎之意,徐勣和長孫無忌心中自然明白,所以聽了小嘉隱的解釋,沒敢再行爭執,隻好說了兩句:“答得好,答得好,無愧‘神童’之稱!”

然後,兩人都麵帶愧色,灰溜溜地告辭而去。

不聞雷聲

信都芳,字玉林,河間(今河北獻縣)人。他精通算術,構思巧妙,曾將“渾天美器”、“地動銅鳥”、“漏刻候風”等諸巧事撰寫成書,並繪上插圖,名為《器準》;又著有《樂書》、《遁甲經》、《四術周髀宗》傳世。

據史書記載,信都芳從小愛好讀書,尤喜算術,還愛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他琢磨問題,遇有難點,可以一連幾天廢寢忘食,母親喊他吃飯也聽不見。直到母親來到跟前,用手拉他時,方才知道母親在叫他。吃了沒幾口,他便又回到了書房中繼續計算,從晚上直到天明。有一天上午,他正在計算一個鄰人托他求解的問題,母親讓他去買些鹽來。他應了一聲,隻得出門。他一邊走,一邊思考,因為過於專心,竟撲通一聲掉進路邊的一個水坑。不料這一跤,反倒讓他突然想到了解開那個難題的關鍵。他不知疼痛,興高采烈地從坑中爬出,顧不得渾身泥水,一口氣跑到托他的那人家中,說出了結果。鄰人見他如此,非常感動,要送給他報酬,被婉言謝絕;繼而留他吃飯,他才猛然想起來,笑著對那人說:“我得走了,母親還在家等著我買鹽做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