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

【出典】

胡銓《好事近》。

【原作】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秋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作者簡介】

胡銓(1102~1180),南宋文人、學者。字邦衡,號澹庵,諡忠簡。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進士,授撫州軍事判官。紹興七年(1137)為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因上書反議和,乞斬秦檜,詔除名流昭州,紹興十八年謫移吉陽軍。紹興二十六年檜死,遂移衡州。孝宗即位,複左奉議郎知饒州。隆興元年(1163)遷秘書少監。後因不附和議,出為措置浙西、淮東海道,親率兵士禦敵。淳熙七年(1180)除寶文閣待製,加資政殿大學士致仕。為人忠正尚氣節,其作《上高宗封事》慷慨陳詞,使朝野震動。《應詔言事狀》、《上孝宗封事》亦視死如歸、激昂閎切。所作詩詞亦恢奇高響,多憤激慷慨語。如詞作《好事近》辭意峻切,凜然無畏。詩作《次雷州朱彧秀才韻時欲渡海》寫不屈之誌,錚錚凜然。有《胡澹庵先生文集》、《澹庵長短句》傳世。

【故事】

1138年,奸臣秦檜取得宋高宗信任,排擠宰相趙鼎,獨攬朝中大權。他不顧群臣反對,竭力主張對金屈辱求和,引起了胡銓的強烈不滿。

這年秋天,秦檜派端明殿學士王倫為計議使,前往金國求和。金人氣焰囂張,在同南宋政府往來通問的時候,竟然用了“詔諭江南”的說法(君主對臣下的口氣)。麵對這種奇恥大辱,胡銓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於是,胡銓懷著極其憤慨的心情寫了一封奏疏給朝廷,曆數秦檜、王倫等的誤國之罪,請高宗立即把他們斬首示眾,並且扣留金使,興師問罪,以激勵民心和士氣,否則自己寧可投海而死,也不願在小朝廷忍辱偷生。

但是,這時的宋高宗早已把對金求和作為既定國策,根本聽不進胡銓的忠諫。為安撫秦檜等人,他竟把胡銓撤職除名,發配昭州(今廣西平樂)編管,同時下詔播告中外。

高宗的這一處置,在朝臣中引起了震動。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上書營救,請求朝廷收回成命。高宗和秦檜迫於公論,隻好把對胡銓的處分從編管昭州改為監理廣州鹽倉,後來又遷任威武軍(治所在廣州)判官。

1141年,高宗和秦檜合謀殺害了抗金名將嶽飛,同金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第二年,金人派使者冊封高宗為皇帝,同時宣稱將遣送以前俘虜的宋太後韋氏返回臨安。秦檜竟把這些當作喜事向高宗祝賀。

由於主和有功,秦檜被加贈太師,晉封魏國公,地位更加顯赫。這時他把胡銓押送到新州(今廣東新興)編管。

胡銓在新州度過了六年謫居生活。他想起當初離開故鄉去揚州赴考,就是要為處在危亡中的國家效力,誰知自己的一腔熱血,滿腹忠誠,卻換來了如此不幸遭遇。他心裏不由感到一種難言的痛苦。為了抒發自己的憤懣,他寫了一首《好事近》詞,“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出典】

秦觀《千秋歲》。

【原作】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秦觀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文,尤以詞著名。其詞語工入律,情韻兼勝,淒婉清麗,典雅流暢,為北宋重要之婉約詞人。詞多寫男女情愛,如《滿庭芳》、《鵲橋仙》、《望海潮》、《千秋歲》,哀感頑豔,自然渾成,耐人涵詠。有的詞則氣勢宏偉,意境壯闊,如《望海潮》諸篇,風格幾乎與蘇詞相近。《調笑令》十首詠古代美人,每首均以詩詞相間,敘事抒情,歌舞相兼,形式較富變化,對後世戲曲發展不無影響。其詩清新婉麗,“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春日五首》),代表了秦觀“女郎詩”特色。其文章學西漢,《黃樓賦》氣勢雄健,瑰瑋宏麗。有《淮海集》四十卷,又《後集》六卷,《長短句》二卷。

【故事】

在宋元豐年間,秦觀已經36歲了,這時才在蘇軾的極力推薦下,得以考中進士,開始仕途生涯。

步入仕途,秦觀先被朝廷派到定海去做了一個小官,接著又調到河南蔡州去做管理學校的官。到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蘇軾又與其他一些朋友向朝廷推薦秦觀,以期能使他受到朝廷的重用,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作出貢獻。可是,有些嫉賢妒能之人卻出來百般阻撓,最後不能如願。宋元祐四年(1089),秦觀不甘久居人下,便又去應科考試,後來被朝廷任命為宣教郎之職。這一時期他的仕途還較為順利,不久官職提升,又調入國史院做了編修官。但此時他的生活還是較清貧的。

雖身為京官,卻無時不為衣食所愁。家裏竟多時“食粥”度日,有時為了不至於斷粥,隻好把衣服拿去當掉。

宋紹聖元年(1094),宋哲宗親自執掌朝政,新派人物上台,接著而來的便是元祐時的舊黨遭到排擠、打擊。秦觀由於與蘇軾兄弟關係親密,便也列為舊黨,被朝廷趕出京城,派到杭州去做通判,繼而又因禦史劉拯檢舉秦觀“增損實錄”,中途再次被貶到處州。

不久,朝廷再次對他降罪,於宋紹聖三年(1096),貶謫到郴州。

第二年再貶到橫州。三年之後,又貶到遠在天涯海角的廣東雷州半島的雷州。

一連串的打擊,使秦觀的理想破滅了,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鬱,這時,為了發泄內心的愁苦,他揮筆寫了《千秋歲》詞,“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出典】

晏幾道《蝶戀花》。

【原作】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作者簡介】

晏幾道(1038~1110),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第七子。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曆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為人真率疏放,清高孤介,故落拓一生。早歲流連酒席歌舞間,以詞遣懷,常於沈廉叔、陳君龍家作詞付蓮、鴻、蘋、雲諸女演唱。後家道中落,故詞多追懷舊情,不勝今昔盛衰之感,低回婉轉,淒楚沉摯。詞體多用小令,於慢詞、鋪敘日盛之時,獨能守《花間》傳統,與其父同以詞名,世稱“二晏”。

【故事】

晏幾道雖身為兩朝宰相晏殊之子,十幾歲便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但他卻是一生落魄,還吃過官司,坐過監獄。特別到了晚年,幾乎到了衣食不繼,生活無著落的貧苦境地。

那時他在潁昌府中許田鎮(今河南許田鎮)做官時,曾寫了一些詩詞,呈給府帥韓維。韓維看過他的詩詞後,在寫給他的信中說:

“得新詞盈卷,蓋才有餘而德不足者,願郎君捐有餘之才,補不足之德,不勝門下老吏之望。”

這位韓維府帥把晏幾道看成是“才有餘而德不足”,這使得晏幾道從此以後非常厭惡腐敗的官場,更不願去攀權附貴,甚至使他還未到退休年齡,便自願離開官場,“退居京城賜第,不踐諸貴之門。”宋元祐三年(1088),大詩人蘇軾經黃庭堅介紹,想拜訪一下他,晏幾道婉言謝絕,對人說:

“現在政事堂中的那些人,許多都是我家以前的客人,我都沒有時間去見呢!”

這一天,晏幾道的心情十分淒涼,雖不為“春花秋月何時了”而哀歎,但也無法排遣生活中“無處話淒涼”的苦悶,隻好借酒澆愁。他常在家中自斟自飲,心中鬱結的不快也不知向哪裏去傾訴。

晏幾道一杯接一杯,直喝得酩酊大醉,他倒頭便睡。這世間的一切都離他而去了,人世的不平,難以排遣的煩惱都遠去了。

酒醒了,但向晏幾道襲來的是更加難解的迷惘,重重圍困他的仍是悲愁的雲霧,難以排遣,他伏在案邊,寫了一首《蝶戀花》詞,“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