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針灸技術很高明。有個病人說他的大腿有一個地方十分疼痛,連腰都不能彎。孫思邈給他開了一劑藥,沒有效果,就決定給他針灸。可是,一連紮了好幾個穴位,病人還是說痛。孫思邈想,人的身上有365個穴位,是不是除了這些穴位之外,還有其他的穴位沒有被發現呢?他決定仔細地尋找一下。他一邊用手在病人身上輕輕地按掐,一邊問:“這兒痛不痛?”他按掐了許多部位,病人總是搖頭,他繼續耐心地尋找著。當他按到一個部位的時候,病人忽然大叫起來:“啊……是,就是這兒!”孫思邈就在病人說痛的地方紮了一針,病人很快就不痛了。這個穴位醫書上沒有記載,孫思邈根據病人說的“啊……是”,把這個穴位定名為“阿是穴”。因為這個穴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哪裏疼痛,就在哪裏針灸。後來,人們就把隨著疼痛點而確定的穴位,都叫做“阿是穴”。
孫思邈一生在醫藥學方麵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他係統的整理收集了6500多個藥方,長期居住民間,為百姓治病,潛心研究,治愈了大脖子病、夜盲症、腳氣病等當時的疑難病症,並對針灸、養生、食療、煉丹等作了研究。後世的人們都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藥王”。
缺乏愛心的財主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飯,有許多人餓死了,沒死的也是餓得皮包骨頭,到外麵去逃荒要飯。
有個叫黔敖的財主,家裏囤積了許多糧食。看到今年的災情這麼嚴重,他手下有個人就向他提議說:“外麵的饑民都是好多天沒有吃飯的,您要是熬點稀粥給他們喝,他們就會對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個好名聲。”
黔敖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鍋,熬了稀粥,施舍給那些路過的饑民。那些饑民們一個個都餓得受不了了,見黔敖施舍稀粥,對他都是千恩萬謝的。黔敖心中也很得意,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氣揚起來。
這時,又有一個餓漢走了過來,隻見他用破爛的衣袖掩著臉,腳上拖著一雙破鞋,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幾天沒有吃過東西了。
黔敖見了,就用勺子敲著鍋沿,對那個人叫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居高臨下的得意。
沒想到,那個餓漢對鍋裏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隻是揚起臉,把目光注視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輕蔑地呼喚別人來吃的東西,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的!”
餓漢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最後,這個人真的餓死了,一直到死,他也沒有吃—口那些輕蔑地讓他去吃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善意會傷害到餓漢的自尊心,假如他的態度比較謙和,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看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還是不強加給別人為好,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燕子和杜鵑
在一個美麗的日子裏,燕子銜來樹枝和泥土築了一個又暖和、又結實的窩,因為她就要做媽媽了。
杜鵑也要做媽媽了,可她什麼也不準備,每天飛來飛去地看誰的窩築得好。她看到森林裏數燕子的窩築得最好,便向燕子的窩飛去。
“你好啊,燕子!”杜鵑做出十分親熱的樣子。燕子也不好意思拒絕杜鵑。她走出窩來,請杜鵑進去了。
杜鵑學著燕子孵蛋的樣子,蹲下身子,說:“多麼舒服啊!讓我多待一會兒。”過了好一會兒,杜鵑從窩裏走出來。
燕子接著孵蛋,但她沒有發現,在她翅膀下麵多了一個杜鵑蛋。
孵蛋的日子過得真慢啊!燕子耐心地等著。終於,燕子翅膀底下有啄蛋殼的聲音了。
燕子把那隻破殼的蛋移到麵前,一看,小鳥的腦袋伸了出來。燕子媽媽高興極了,幫助小鳥出了蛋殼。她慈愛地看著她的第一個孩子,用嘴梳理著他又濕又亂的羽毛。
這隻小鳥的個兒比一般剛出殼的小鳥要大得多。燕子媽媽隻顧高興,根本沒注意到那是隻小杜鵑。
過了幾天,另外3隻蛋也破殼了。那隻個頭兒大的鳥胃口特別好,他總是吃不飽。燕子媽媽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把食物給小杜鵑和自己的孩子們吃。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們。
就這樣,在燕子的精心照料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他們可以自己覓食了。而這時,燕子媽媽已經動不了了。但孩子們很孝順,尤其是小杜鵑,每天總是把食物給燕子媽媽送過來。而那隻杜鵑媽媽呢?卻因為沒有食物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