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奇異植物1
植物“吃”動物
據不完全統計,自然界有500多種植物能“吃”動物,其中豬籠草和冬蟲夏草就是兩種專食動物的奇妙植物。
豬籠草,生長在我國華南一帶,它的“吃”蟲技藝非常巧妙,它葉片中脈長著卷須,可以用來攀著其他東西向上生長。
卷須的頂部長著一個像瓶子樣的囊狀物,瓶口上有一個能開能關的“蓋”子,“瓶”內裝有一半的平時下雨留下的水液。同時,“瓶”內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味,愛探險的小昆蟲想鑽進去偷吃蜜,結果豬籠草憑著靈敏的感覺很快合上“瓶蓋”子,同時用早已分泌的物質把小昆蟲死死地粘住,美美地飽餐一頓。然後,它再打開那隻“瓶蓋”,用同樣的方法等待著第二、第三、第四個“客人”的到來。
冬蟲夏草植物吃動物的方法又不一樣,因為冬蟲夏草是一種真菌,它屬於囊菌綱,是靠寄生在鱗翅目昆蟲蝙蝠蛾的幼蟲身體中生長的。當冬天,幼蟲躲在土壤中,冬蟲夏草菌就侵入幼蟲的體內進行生長,並分解吸收幼蟲體內的物質,生長成菌絲體。通過從冬天到夏天這段時期,菌絲逐漸把幼蟲內部的肌體全部“吃光”,最後隻剩下了死蟲的一層皮,裏麵全是生長較結實的菌絲體。奇妙是在夏天,菌絲體還從“蟲”子的嘴頭部長出一根“棒子”,像植物剛出土的葉芽,可這裏麵隱藏著冬蟲夏草的繁殖後代的種子——子囊孢子。這樣,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一個生長周期。所以,人們說,冬蟲夏草冬天是蟲,夏天是草(菌類植物)。
植物吃蟲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如人們還發現蘇雲金杆菌能在一些害蟲的肚子裏生長繁殖,白僵菌能像冬蟲夏草似的“吃掉”大豆食心蟲。
長期以來,人們隻知道植物能吃動物,但植物沒有嘴巴,它到底怎麼吃?人們眾說紛紜,象冬蟲夏草等菌類植物,一般以寄生方式來分解吸收蟲體物質還比較好理解,但像豬籠草等類似植物,是如何分解吸收動物體內物質,目前還很難說清楚。
能運動的植物
在動物界,路遙任馬跑,天高任鳥飛,水深任魚躍,它們完全處在一個自由和運動的世界裏。也不例外,盡管植物沒有眼、腿、手、翼、嘴等器官,它們同樣可以進行運動。目前,人們知道能運動的植物有近千種。如梅豆、菜豆的爬竿運動,葡萄、絲瓜的攀援運動,向日葵的取光運動,苜蓿、酢漿草的睡眠運動,豬籠草、毛氈苔的捕蟲運動,等等。最為奇妙的“運動員”應該算含羞草和舞草了。
文雅秀氣的含羞草,似乎有動物的敏感,人若觸動一下它的葉子,它立即就“垂壁低頭”,先是小葉閉合,接著葉柄萎軟下垂,頗有少女的嬌羞。所以,取名為含羞草。含羞草原產南美洲,為了避免狂風暴雨和動物對它的襲擊,也就自然演化成上述動作了。含羞草葉柄上長著4個羽毛狀的葉,羽毛狀的葉又由許多對生的小葉組成。小葉柄和大葉柄的基部,像我們的膝蓋一樣,並稍有膨大,膨大部分叫葉枕,葉枕下半部的細胞壁較厚,上半部的較薄。在正常情況下,細胞中充滿了細胞液,使葉子處在正常狀態。當一受觸動,小葉葉枕上半部的細胞中水液迅速進入細胞間隙,因而先引起小葉閉合。大葉柄基部的葉枕正好與小葉葉枕相反,它的下半部細胞的壁薄,細胞間隙較大。所以,較重的刺激又引起大葉枕葉柄的下半部細胞失水、萎軟,使整個複葉部下垂含羞。
舞草與大豆是近親。屬豆科植物,葉子由三片組成複葉,隻是中間的葉片特大,長圓形。兩側的小葉特別小,像兩隻兔子耳朵,能經常自發地進行轉動。一般約1分鍾轉動一次,而中間的大葉上下成6—20度角地擺動。奇妙的是,這種搖擺運動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觸動和刺激下自動發生的。舞草在荒蕪寂寥的野外自尋娛樂,不斷地舞動著自己的葉片。到了晚上,“跳舞”自然停止,消除一下一天來的“疲勞”。舞草的運動,有人認為是由植物內部的生理變化,影響到葉基兩半部分組織的膨壓不均衡而引起。這種運動,叫植物生理學的自發膨壓變化運動。
早在18世紀,科學家第一次在電鰻中發現了生物電。現代發現認為,在動植物體內,包括在人體內都有一種生物電流,隻是很微弱就是了。為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捕蟲草受到了昆蟲的觸動,首先產生生物電流,來傳達信號引起捕蟲動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電傳導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和輪藻中,傳導速度大約是每秒鍾隻有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鍾可達30厘米左右。因此,當一觸動含羞草的葉子,它的葉枕很快就能感覺到了。這種說法,對上述接觸運動的植物是可以解釋的,但對自動不停地“跳舞”的舞草來說,又如何解釋呢,這仍然是個謎。
菊花千姿百態之謎
菊花原產於我國,是我國傳統名貴花卉之一。它的祖先是一種小小的黃花,經過三千年來不斷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發展到今天具有四千多個品種。菊花的葉型、花型、花色變化多,在花卉中名列榜首,在生活中,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菊花,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菊花不單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而且有的菊花還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如浙江的杭菊是很好的清涼飲料;安徽的滁菊、毫菊是良好的清熱、解毒中藥;除蟲菊更是人所皆知的天然農藥。另外,菊花還有不怕煙塵汙染,還能吸收空氣裏對人和動植物有毒害的氣體,如二氧化硫、氟化氫等。菊花起到了淨化空氣,保護環境的作用。
菊花在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態,主要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工雜交、馴化誘變的方法。首先,在自然界中由於氣候和土壤環境條件變化,使原來的花色發生變化,形成一種新的花色,人們把它選擇出來,通過無性繁殖保存下來,這也就是人們所稱的“芽變”。第二,有性雜交,通過兩個不同顏色的品種雜交繁殖出第三種花色來。有人們有意識的雜交,也有蜜蜂、蝴蝶和風傳粉雜交而成。第三,運用物理和化學新技術使菊花發生“突變”,如用射線、Y射線和中子線處理菊花種子或枝條。這種人工“誘變”能更多更快地創造新品種。第四,也可用嫁接方法,把很多不同品種菊花的枝條嫁接到一株菊花上,使一株菊花變成多個花色。
到目前為止,增加菊花花色品種的方法大致有以上幾種方法,但是,是否還有其他更理想的選育方法?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等。同時,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選育菊花品種,人們還不能準確地選出想要的花型、花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具有隨意性和盲目性。關於菊花的遺傳機製方麵等一係列問題,還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果樹種子的怪脾氣
北方落葉果樹種子不經過層積處理在春天播種不發芽,隻有經過層積處理後播種才能發芽。種子為什麼會具有這種奇怪脾氣呢?
人們知道,種植果樹一般先要用種子培育出苗木作為砧木,然後進行嫁接。一般情況下,落葉果樹的種子采集後,即使給予適宜的水分、溫度、通氣等發芽條件也很難發芽,這種現象稱為種子的自然休眠。休眠的種子需要在一定低溫(1-7℃)濕潤和通氣條件下,緩慢吸水,在酶的參與下,把複雜的有機物質轉變為簡單的有機物質,逐步完成後熟過程,才能具有發芽力。層積處理正是使種子完成這一後熟過程。秋播的種子是在田間自然條件下完成後熟過程。春播的種子須經人工層積貯藏才能完成後熟過程。
北方落葉果樹的種子具有這種自然休眠特性,這是由於種子秋季成熟後,很快就遇到嚴寒的氣候,如果當時萌發,即會遇到凍害而被淘汰。因此經過長期係統發育而形成了種子休眠特性,它是果樹與環境條件矛盾統一的結果,這對樹種的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南方常綠果樹的種子,一般沒有休眠期或休眠期很短,隻要采種後稍晾幹,立即播種,在溫度、水分、通氣良好的條件下隨時都能發芽。
生產上采用的層積方法,主要分地麵層積和挖溝層積兩種。層積場所,須選擇地勢高,排水好,通風陰涼的地方,按1份種子與3—20份濕沙的比例進行混合或把兩者分層層積。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度。少量種子放置冰箱中(1—7℃)沙藏也可起到同樣作用。同時,在種子沙藏期間要注意經常檢查,以防止種子黴爛、幹燥和鼠咬。
由於不同的樹種的種子,需要的後熟天數不同,層積處理的開始時期,可根據各樹種需要的層積天數和當地的春播的時期向前推算。層積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降低發芽率。一般果樹種子層積天數,大粒種子如山桃、山杏等為90天左右,小粒種子如海棠,杜梨等為60天左右。也有特殊情況,如山楂種子由於種皮厚、質地致密,透水性差,用一般層積方法,需隔年才能萌發。所以,種子須經特殊處理後再進行層積沙藏。
種子層積處理雖然已廣泛應用於生產中,但層積處理能克服種胚休眠的生物學機製尚未完全清楚。雖然有許多試驗報道了在低溫冷藏期所發生的變化,包括種子吸水力的提高,酶活性增強,酸性增加和複雜的貯藏物質轉化等等。這隻是標誌著種子提高了發芽能力,而不是控製休眠機製因素的解除。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一種生長促進劑和生長抑製劑本身,能誘導或解除休眠。這些方麵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樹葉指南之謎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最大的島國,位於南半球。這個島上生長著一種奇特的“燭台樹”。
樹高7米多,樹幹上長著一排排細小的針葉。
這種樹不論長在山頂、山坡,還是山坳,也不論長到1米、2米,還是5米,它那細小的針葉總是指向南極。當地人總是把這種樹當作“指南針”。
出沒於大森林中的大人和孩子,從來不會迷路,因為他們都知道,看看“燭台樹”的針葉,就可以確定方向了。
眾所周知,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磁場中定向轉動的原理製成的。樹葉既然不是金屬,更不會有磁性,是什麼“力量”使它總指向南極呢?
植物記憶之謎
美國耶魯大學曾設計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先將兩株植物並排放到屋子裏,讓一個人當場毀掉一株。然後讓“凶手”混在6人隊伍中一一走過來。怕植物能當麵“認出”,6個人都戴了麵罩。奇怪的是,當“凶手”走過來時,那株活著的植物便在儀器記錄紙上留下強烈的訊號顯示。
無論這訊號表示什麼,都說明植物是有記憶力的。
人們不禁要問:植物是靠什麼來記憶的?記憶對植物有什麼意義?
植物血型之謎
同科植物,是有不同表現形態的。比如槭科植物,到了秋天,有的葉子變紅,有的葉子變黃,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一位植物學家認為,這是植物“血型”不同造成的。人們隻知道動物有血型,尤其是人,血型與性格等似乎有某種聯係。而植物沒有血液,也有血型嗎?
這位植物學家進行了實驗,利用人的血清分離出來的抗體,對700種植物進行血型檢驗,結果發現其中70多種植物存在著血型。植物所流動的液體與人體血液起同樣作用。而植物形態與血型也有關係:O型血型的槭科植物,秋天葉子變紅;AB型的則變黃。
區分植物血型,可能會進一步揭示生物進化的奧秘。不過,這方麵的研究還麵臨許多課題:為什麼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血型?嫁接時血型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植物發光之謎
人們在生活中,都離不開燈,在自然界裏,卻有一些不用人工發電的各種奇特的燈。
在岡比亞南斯朋考草原上,有一種很奇怪的“草燈”。每到夜間,這種草葉瓣的外部的晶素在閃閃發光,就好像一盞燈一樣,當地的居民把它移植到家門口、院子裏,當作“路燈”來用。
在北美的原始森林裏,有一種叫魔樹的樹,它能發光。到了夜晚,它就開始發出閃閃的綠光來。這時,人們就來到樹下看書、下棋、玩耍。
這些很有趣也很有用的“自然界之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們還在探索研究之中。
放電樹之謎
印度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樹。假如人們從樹旁經過,一不小心碰了它的枝條,立刻就感到像被電擊了一樣地難受,趕快避而遠之。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種樹既能蓄電,又能放電。中午電流較強,半夜電流較弱。一些植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對此極為關注。他們推測,這種樹可能有一種把太陽的熱(或光)能轉變成電能的機製。但是,還解不開這個謎,不知道是怎樣轉換的,靠什麼轉換的,這種蓄電、放電現象對植物的生長有什麼作用?
“大米樹”植物之謎
人們隻知道禾本科植物的水稻能生產大米,可你知道高大的樹木植物也能生產“大米”嗎?這種樹叫西穀椰子,也叫米樹,它屬於棕櫚樹科,外觀與棕櫚樹完全一樣。米樹主要生長在亞洲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馬來半島、印尼諸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和地區較多。米樹和棕櫚樹一樣,樹幹挺直,葉片很長,長3—6米,四季常綠,是較為理想的風景樹。它生長較快,十年就可長成10—20米左右高的大樹。米樹的開花習性非常奇特,它與竹子一樣,一生隻開花一次,開花後,就宣告生命的結束,幾個月內就會慢慢地死去。這樣,米樹一般壽命也就是10—20年左右。
米樹為什麼開花後就會死亡,至今仍然是個不解之謎。有的人解釋,可能與它的生理結構有關。因為米樹的樹皮內全是水溶性澱粉,“大米”就生長在這裏,一棵大樹中能貯存幾百公斤澱粉。它平時樹幹內的澱粉沒有那麼多,到了開花時,樹幹內的澱粉積累最高,但令人難信的是,這幾百公斤的澱粉在開花後較短的時間內就會全部被消耗掉。到時,枯死的米樹隻留下一根空空的樹皮。當地農民為了能獲得更多上帝所賜給他們的“大米”,因而必須在米樹開花後的一周內就立即把它砍倒,及時收獲其樹幹內所積累的澱粉。人們把刮下來的澱粉放入桶中,加水攪拌成米湯,然後讓它澄清去雜和倒掉上層的清水,取出晾幹,最後再加工成一粒一粒的“大米”。這就是我們通常在市場上見到的“西米”。
“西米”不僅是當地土著居民的重要糧食,同時還是紡織工業的上漿原料等。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對木本糧油的基因工程轉移很感興趣,其目的是探討能否育成像米樹、麵包樹等植物的超高產新品種,盡管這種想法在目前可能還不現實,但這對揭開米樹之謎注入了新的希望。
水田香稻之謎
在我國海拔1200多米的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來鄉寺院村土家山寨,有5塊令人驚奇的水田,它能使普通水稻變成香稻,就好像這塊土地有“特異功能”那樣。
這5塊水田的麵積相當於2畝地,它位於寺院村數百畝梯田之中。從外貌上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事實上,它卻和周圍數十畝同耕、同種、同管理的稻穀大不一樣,生長在這5塊水田裏的水稻,總是長出香稻來,而別的地方就不能。
人們感到奇怪,就做了試驗,變換過水稻種子,但是,無論你怎樣變換,它都能產出香稻,不論遇上多大的旱災或者其他的自然災害,它都不受影響,照樣收獲,香稻的氣味也絲毫不減,米的顏色和質量也不會變化。
這5塊水田經曆了好多年,它的特殊的功能引起人們的驚奇,但至今無人能說清其中的奧妙。
植物種子的壽命
植物種子壽命有長有短,有人說:“隔年陳種,一點無用”。但也有人說:“連種連種,百年可用”。由於植物的種子種類不同,種子的內外結構不同,種子保貯環境不同,對種子壽命影響很大。
生物科學研究證明,含油份高的種子一般壽命短,而表麵堅硬並木質化的種子壽命就長一些。如花生種子,種皮很薄,一動就破,再加上種子易裂和變質,種子隔年發芽率就很低。甘蔗的種子成熟後,呼吸作用仍很旺盛,在高溫通氣的條件下,種子的養分很快被消耗掉,種子當即就失去發芽能力。板栗種子盡管表皮有一層硬殼,由於種子水份較高,如幹燥失水,自然就不會發芽。楊樹種子,在一般通氣條件下隻能活3—4天,但把它藏在密封的瓶子裏,3年仍有發芽率。這就告訴人們,不論什麼植物的種子,隻要在低溫、幹燥、密封的條件下保藏,種子壽命就可延長。這隻能說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不是絕對的,如前麵說到的板栗種子一幹燥就失去活力,不幹燥種子也會變質而同樣死亡。
長壽型種子壽命到底有多長,這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如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古墓裏發現的兩粒小麥種子,曾在地下沉睡了500多年,播種後仍能發芽結實,並育成了“戈壁麥”在若羌地區推廣。又如1951年我國在遼寧省新金縣普蘭店鎮從泥炭土中挖出的古蓮種子,經中國科學院當時用碳測定,距今已有多年。北京植物園對這些古蓮種子進行了發芽試驗,結果第一批種植的古蓮已開花結子。1974年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對古蓮種子結構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古蓮種子有一層堅硬的外殼,由柵欄細胞和纖維組織組成,可以防止水分和空氣內滲或外泄。同時,在古蓮種子裏還有一個小氣孔,裏麵大約貯存著0.2立方毫米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氮氣,這樣長期維持在最低限度下的種子生命力。當然,從試驗的理論上這樣推理是完全正確的,但人們不僅要問,如上述兩類種子不及時發掘出來,它的生命力是否還能繼續存在,那麼,它們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觀樹測天之謎
我國廣西忻城境內,生長著一棵青岡櫟樹,它高20米,直徑70厘米,有150多年樹齡了。
這是一種常綠喬木,在我國長江以南各地普遍生長。但忻城的這一棵與眾不同,它的葉子顏色會根據氣候的變化而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
在晴朗的天氣裏,葉子呈深綠色;當快要下雨時,樹葉就會變為紅色;雨過天晴之後,樹葉又會恢複其原來的顏色。
由於人們可以觀樹測氣象,這棵古樹自然就成了深受當地人喜愛的天然氣象台。為什麼在同樣的溫度、濕度、氣壓條件下,在眾多的青岡櫟樹中,隻有這棵有“特異功能”呢?很值得研究。
榕樹預報地震之謎
榕樹是一種常綠的大喬木。日本女子大學教授島山博士,經過10多年的研究,掌握了榕樹生物電變化規律,發現這種樹對地震的反應極其靈敏。他發現,震前10至50小時,榕樹的電位出現反常情況,根據這一變化,可以預報地震。
有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1979年6月29日,日本伊豆半島東部海麵發生6.7級地震的前12小時,島山博士就根據榕樹電位變化,預報了地震的震級和方向。
據說,用這種方法,能在距離震中400公裏的地方,捕捉到7級以上地震的前兆現象。這一方法的原理是:榕樹受到地震前地磁場和地電場發生的變化的刺激。這道理當然是對的,問題是為什麼隻有榕樹能受到刺激,其他樹木卻“麻木不仁”呢?
古柏青煙之謎
四川省重慶市有一種神奇的楊樹,雨過天晴時,樹冠上往往會冒出淡藍色的煙霧。
這一現象已經得到科學的解釋:剛剛離開葉麵的水蒸氣遇冷凝成小水滴,形成霧滴,加上太陽光的反射作用,就形成了煙霧。
可是,湖南衡陽柏樹灣的田埂上有一棵古柏,高15米,直徑13米,裸露在地麵的根延伸達200多米,據說已有700多年的曆史了。
它也能冒青煙:久晴不雨時,它冒青煙,人們知道要下雨了;久雨不晴時,它也冒青煙,人們知道該晴天了。人們都說它有“天氣預報”的功能。
對這兩種相反的晴雨狀態,柏樹都有反應,要解釋起來,恐怕就複雜多了吧?
雪花樹之謎
湖南省洞口縣水口山上有一株樹,樹高10米,樹圍1.5米。葉子像樟樹,又像楊樹。樹冠直徑有10多米,開白色的花。林業專家說,這種樹還找不到它的學名。
當地人叫它“雪花樹”。因為冬天每到下雪時,它就開花,一年中下幾次雪,就開幾次花;第二年下雪,它還開花。
為什麼會這樣,專家們也正在研究中。
黃檀樹降雨之謎
誰都知道,降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降雨雲是不會下雨的。人工降雨,也是對大自然的“模仿”。人們卻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降雨現象:浙江省雲和縣雲豐村小學門口的一棵百年黃檀樹,在烈日下竟會自動降雨。
1985年夏天,雲和地區天氣幹旱,很少下雨。可從7月初開始,這棵樹便降“雨”了:中午時分,樹上便落下綠豆大小的“雨點”,三五分鍾就能將人的全身淋濕。看來,“降雨量”還不小。更奇怪的是,天氣越晴朗,陽光越強烈,“雨”就下得越大。天氣變陰、變涼,它馬上就不下了。
這“雨”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經觀察,它來自樹枝和綠葉。人們對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疑問:為什麼以前不下“雨”?為什麼別的黃檀樹不下“雨”?為什麼它對於陽光照射如此敏感?
槐樹噴火之謎
1988年4月16日12點40分,上海武康路泰安路上,出現了一件非常罕見的事,一棵大槐樹突然從粗大的樹幹上,冒出耀眼的火星,從樹洞裏竄出熊熊火焰。
當這棵枝葉翠綠的大槐樹燃燒時,有人連忙給消防隊報了警。幾分鍾後,消防車趕到,他們用滅火器撲滅了亂竄的騰騰火舌。人們以為這下子沒事了,誰知過了一會兒,火舌又從樹洞裏冒出來,消防隊員又用高壓水槍猛射一陣,才算熄滅了火舌。
很多人都目睹了這一奇怪的噴火現象,議論紛紛,誰也說不清原因。據消防隊的人猜測分析,可能是地下煤氣管道漏氣,蓄積在樹洞之中,散不出來,有人扔了煙頭,點燃了煤氣。可是,很快就有人否定了這一推測,因為當天,煤氣公司的人前往現場作探漏檢查,並沒有發現管道有漏氣現象。
好端端的槐樹為什麼會自行燃燒,這真是個難解的自然之謎。
樹的壽命究竟有多長
據科學家統計:蘋果樹能活100至200年;柳樹可活150年;梨樹可活300年;核桃樹可活300至400年;槭樹可活400至500年;榆樹可活500年;柏楊和鬆樹可活500至600年;樺樹可活600年;樟樹可活800年;無花果可活1000年;雪鬆可活2000年,紫杉和柏樹可活3000年。目前我國南京的一棵檜柏已有1500歲的高齡,相傳是六朝時候留下來的,名曰“六朝鬆”;山東曲阜孔廟裏的圓柏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山東莒縣定林寺中有一棵銀杏樹,已活了3000多歲。
另外,台灣原始森林裏的紅檜,都是幾千歲的老樹。
國外一些高齡樹更令人驚奇:美國加州的“世界爺”可達4000歲,其中有一棵竟活到7800多歲,不幸於本世紀八十年代倒地死亡;在離北非海岸不遠的加拉利群島上有一棵龍血樹已有一萬年曆史了,可惜於1868年被大風吹毀。迄今為止,人們一致認為這棵龍血樹是年歲最大的,是樹中“老壽星”。
鐵樹為何不易開花
鐵樹的老家在熱帶,習慣於熱帶生活,它特別怕冷。在我國廣州地區,鐵樹生長在野外,可長到3~4米。東南亞一帶,有的鐵樹竟高達20多米。但在我國北方鐵樹長得矮小,一般為盆景植物。
其實,鐵樹並不是不容易開花。它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達到一定年齡就會年年開花。在我國廣州,鐵樹隻要種植10年以上就會開花。鐵樹之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不易開花,是因為它在我國常常處在溫帶和寒帶,一年中氣溫變化大的環境裏。在這種對鐵樹不甚適宜的環境裏,它就很難開花了。
最胖的樹有多胖
你見過的胖樹有多胖?也許需要十幾個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圍起來。可是在非洲東部的熱帶草原上,生長著一種形狀奇特的波巴布樹。它的“腰圍”有50米,要40個人手拉手才能圍它一圈,而它的身高卻隻有10多米。所以人們都叫它“大胖子樹”。
大胖子樹在旱季,便將全身的葉子脫光,以減少水分蒸發;可是一到雨季,就拚命地吸水,胖胖的身體裏裝滿了水。有人測算過:一棵大胖子樹竟能貯水450千克,真成了大水桶!它吸飽了水,便開出很大的白花朵。大胖子樹的果實肉厚味美、清涼可口,猴子、猩猩尤其愛吃,所以又稱“猴麵包樹”。大胖子樹的葉、果、樹皮都可以用作藥材。它還是植物王國的長壽樹,一般能活四至五千年呢。
樹上也長“麵包”嗎
我們大概都吃過用麵粉烤製的麵包,可是南太平洋一些島嶼上的居民,他們吃的卻是從樹上摘下來的“麵包”。這種樹叫麵包樹。麵包樹上的果實,叫做麵包果。麵包果是當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糧食。他們在房前屋後都種上麵包樹,一棵樹結的果能養活一兩個人。麵包樹是四季常青的大喬木。樹有二層樓房那麼高,樹幹粗壯,枝葉茂盛。它的枝條、樹幹直到根部,都能結果。結出的麵包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的有20千克。麵包樹的結果期長達八個月。麵包果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和豐富的維生素A和B,還有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人們把摘下的麵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這種烤製的麵包果,鬆軟可口,酸中有甜,味道還真和麵包差不多哩!
光棍樹為什麼不長葉子
在非洲的沙漠地區,有一種隻長幹和枝,不長葉的樹,人們稱之為“光棍樹”。
光棍樹不長葉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同幹旱的沙漠氣候作鬥爭以求得生存。如果葉茂,就會增大蒸騰作用,光棍樹就會無法適應幹旱沙漠氣候而被淘汰。為此,光棍樹以綠色的莖與枝條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吸取陽光的營養來壯大自己,這樣葉子就慢慢退化了。另外,沒有葉的光棍樹,可使那些吃葉的動物不去光顧,以免受到侵害。總之,光棍樹之所以不長葉,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適應環境以求生存的結果。光棍樹在我國南海也有大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