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解三漏種形等皆是中。有漏五相者。前三即三界。後二在五趣。惡趣名無欲樂有煩惱。善趣名有樂有煩惱。生彼有樂煩惱故 此中欲漏欲界所緣五塵者。是若緣欲界內身起煩惱名有漏故。有漏身等增語。唯在內故。欲塵多在外故。大義。上二界名無欲樂煩惱。欲界名有欲樂煩惱。此中無明漏。唯取六十二見相應無明。唯在欲界。此六十二見。名障解脫等故。如八十九。以無明為主。此言無明其實見。亦是如八十九說。然此中唯舉後際分別見。不舉前際見者。以論雲若欲無明漏。欲者希欲義。緣於後際起希欲勝。非緣前際。見不名無明漏。即如八十九
論雲相者謂由所依故及行住故者。如識。此中據一義。不相違。以根為所依。境界為所行住。自了別而觀於識等也。餘者可隨。又解
婆羅門惡咒術名聽聞究竟者。彼雲我此咒但聽聞。即得功德。為事究竟。不可解釋也
論雲一字通達通達為常者。即如[褒-保+可]阿字。知為常。必不可改轉。此是字本故也 字義通達達為無常者。即字所證之義。可轉變隨方處。義則立故名無常也。如眼名眼。亦名為照了道等等。即字所因義。是無常也。故知即名句等。亦是無常。可改轉故。又此字因等。諸行無常義故。名義無常也第六十五卷
就思慧地。二卷中有盡。後卷以來。明二十九。後卷末以二十九斷位上。尋下準知
論雲有非有思識如本地說者。有為無為為有。無我我所名非有也
論雲若實物故事故義故等。有解第一因證依他有。此第二因證圓成有。如此等名。真如之別義名。更無別目也。又解此三故字。亦證依他。實物故簡似法。事故體事也。義故差別義也。皆依他起待所餘。名假實等。如對法第三。初如即於色等為依為待。我等是假亦待依色等。名色等蘊者。亦是假有。待別色等成總蘊故
遠極彼岸。計我不過四種者。謂計極遠離。不過此四中。後非於前一一別勘。非前可解。四句分別盡故
論雲說因者說因者。因言所以。即謂外人曰。即複有所以。故不增長。無所以故不增長。即是成宗之因所以也。此中為比量。思之可解
論雲依止一聚者。大義曰。謂一想可得。非餘非一聚者。如畫中有種種眾相故也
論雲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大種聚者。如本地第三卷等解
論雲又一切清淨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等者。謂此定色微細故。非五識等所得。然若變令受用。亦得見之。如前五十五解。及別抄。此色解雲。一者由身第六定心。引自第八有漏色。現令他人托之而受用。故是有漏。不爾者。自第六是無漏故。如何令他受用。二解雲。即以自第六為增上緣。他托之亦變為有漏。不藉自第八變。如諸佛。豈有自第八變淨土等。此解為勝。以不同餘處唯散心緣故。唯定心境故。名無見無對。非他人不見也
論雲若諸有事現量所行有漏增上所起者。此意總取五塵。名所緣有漏。有淨及增上所起定。但簡過也。現量所行。簡法塵及三性心等。如下文
論雲若依清淨色識所行名現量者。此中但取五識名現量。其實與俱緣意亦是。今取所行。即五塵是。故不舉意根也。前言現在名有事者。此總言。取現在中理義等所行者
論雲若現在事亦非現量所行如清淨色及一切染汙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別所行境說故者。此意言淨色。及染汙善無記心等。非煩惱所緣故。名有漏也。以緣此煩惱。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也。此善等法。即是後由生起故。成有漏也 此五門有漏中。第一是總門。第二是煩惱種子。第三是染汙心心所。第四是五塵。第五是一切。內五根善無記心。及身語業。及別解脫戒。及外器世界。皆是煩惱所引。或是此正生已生當生等故。故名有漏。色無色一切法。亦是有善異熟果。亦是此中文略。唯言不善異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