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2 / 3)

六種離欲。如對法第六。有十種。開合不同

馬勝者。即舊俱舍雲阿輸。實應言阿濕縛(此雲馬)伐多(此雲勝)與梵王論義比丘也

論雲複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雜作意而轉等者。謂通凡夫及聖者。得九無間解脫道已。住勝進道中。或於一時。其勝進道心。與散心相雜而起。此散心。或色界係。聞慧等攝故。不然是欲界聞思慧等。或於一時。純定心為勝進道。非無間解脫道。住勝進道中。若遇外強盛聲緣。從定起耳識緣之。與定心第六識俱時轉。此是唯耳識緣。無第六識與耳識。同緣一境故

論雲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此義意言。定中聲聞。從定起耳識與意識俱轉。然意不與耳識。同緣一境故。言非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 問曰如解深密經雲。若眼識等隨一識起時。必與意識俱轉。此如何耳識獨起。意不同緣。釋曰彼經據散心中五識一起時。恒常俱轉。必有意識故 問若爾對法第七。如何言以在定中五識無故。釋曰彼論據無五識定語。又據若任運境定中五識。即不起故。若增上新境。現在前故。如此文定中有耳識。大義俱有此一解。又言定中一向無五識者。非也 問曰如散心準定心。亦有五識者。與意同緣不。答曰不也。以取明了境。必現量故。若有別緣者。即違集量論等。五識同時意識是現量過。以散心位意識不並。五識不起。若爾若起必同時。不同定中聞強盛境故。耳識能緣意識。堅住一境故。不與同緣

論雲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等者。謂薩婆多。定中無五識。今破之雲。若不定中起耳識緣聲耳者。於此音聲。定中既不領受。不應後時得出定。住散心中。若耳識定中。即非取聲時。意識即便出定。要耳領受聲。已意識有希望故。後時方出。又耳識取聲時在定中。非取聲時即便出定。在定外取聲也。要獨耳識。定中領受聲已。有希望故。後時意識方出。此等並定有五識家解。此解如別抄。及對法第七

有心地中。雲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者。如五十一說二解等。勝義諦故。八識一體。如浪不離水。世俗諦故。八識各別。浪用殊故。如攝論二師義。以此文為證。大師義

阿賴耶相應受。名異熟。與對法第一相違。如彼釋

論雲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者。此簡無所以。思準可知。然具計度分別。可成法執。第八及五。無此分別故無也 問曰五八俱無計度二種。並無法執。法執無義既齊。五識應無煩惱。答曰五識猶意引。所以有煩惱 問曰亦應由意引。得名有法執。法執由計度。由計度之心利引。不可生煩惱。有鈍者引之故得起

論雲末那任運四惑相應。乃至不共無明等者。正法藏雲。若見道煩惱無明。名不共。不與惑相應。名不共。修道中末那無明。通三性位起。所以名為不共。非不與惑相應。如攝論雲。如十八不共法。乃至行六識。不與末那共。應名不共等。又解以一類相應。不同諸識。名不共。護月雲。如六識中。煩惱緣外境時。明了故。見愛等強。俱時無明。但名相應。末那緣內迷執。緣不明了境。無明力強。見慢等力弱。無明為用勝故名不共。雖有見慢等相應。不名相應。但對小乘立此為不共。如攝論廣立雲。如十八不共法等 問曰何故末那中。不共見慢愛耶。答曰但對小乘。所以偏無明得不共名。非見慢等緣相為所。見分我是。護月師義。但緣為我不為所。此通言者。正法藏義也。即為我家之我者。護法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