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3 / 3)

摩訶俱瑟恥羅者。即舊雲摩訶俱絺羅也。摩訶雲大。俱瑟恥此雲肚。羅此雲持。即大肚持也。即是舍利弗舅。長爪梵誌也。肚中即三藏義。持三藏義故名大肚持

慧解脫心解脫。各通漏無漏。此一經文。此中名世間及慧。先來明有漏慧心解脫。次明無漏慧心解脫

從此中依慧解脫下。乃至即慧解脫增上力故。以上來明有漏慧心解脫

從出世間慧之所行者下。明無漏慧心解脫。就初明有漏。此中依慧解脫已下。又依心解脫以上明慧。又依心解脫下。明心。就明慧中。初明慧境。彼體性下。明慧體可解。就明心解脫中。亦爾。初明所染淨心。次明心解脫果。謂又依心解脫下。至能取了別。明所染淨心。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之心。彼世間慧

心解脫果者下。至即慧解脫增上力故。明心解脫果。謂由前世間慧力故。其心於相應縛。及緣縛中出。謂相應者。相應縛也。相雜者緣縛也。又相應者。俱時起惑。相雜前後雜生。此是世間心解脫果。能不染相應及間生。非離緣縛等。若離者。即是無漏心解脫果也。無漏慧心解脫。亦二治境。及果相

論雲又出世間正見果相當知即是前後常故等下。明無為是正見果。故言為常。若法所治下。簡有為非常。一解雲。若法者。即一切通名法也

所治若有生已無滅者。謂所治之惑。若有無間道。生已與惑俱不滅也

所治若無滅已有生者。謂所治之惑若無。無間道與惑俱滅已。有解脫道生。此所治能治。有滅有生故。當知有所對故非常。又解若法者。道諦法也。所治若有者。謂金剛心前。乃至見道已來。惑猶有故。名所治有。金剛心已前道等。名生已無滅。數數起故。現能起故。後金剛心時。一切惑無名所治。若無前所得道滅已後。圓滿果道生故。言滅已有生。此道諦有生滅故名非常。無為非此故。常此唯簡道諦。若不作金剛心以前等解。大乘。或得不俱。如何所治有生已。無滅道惑俱也。於諸受中及因緣中者。觸是愛因緣。緣之起愛取等。故後有生

論雲又彼相雜而相應故彼能依止心法清淨當知即是非現在緣之所染汙領受彼故者。此解正見。果無別義

論雲六寂靜故者。即是下遠離出心三時。親近出心寂靜三時 由清淨識沒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等者。此解滅定中勝用。謂滅定俱。無漏清淨識沒平等。不由前方便有心定。與滅定所依身平等故。名滅定也 三行不行者。若出定。先起心行。次起身行。後起語行。今定無。汝不得有心定中有身行等法

因緣經中。解了所治者。謂解了愛染故。後有不欣。解了見染故不能證

對治三種雜染故建立三蘊者。初是戒蘊。次是定蘊。後是慧蘊。即以此三蘊。攝八正道也

解了所依此複有四者。第一可解。第二相者。即定體相。相者性也。三所緣者。即定境也。成辦因緣者。即得定因緣。亦言定是成辦諸功德因緣解了功德謂滅定乃至此有五種者。謂滅事故。即是定體用不相應。厭心種子功能。為滅事體寂靜相似影像故者。即知定是假有。非有實體。但是相似影像故。又解此定欲入緣涅槃。涅槃真寂靜法。定與涅槃相似。寂靜之影像。此即滅定。雖是有為。似涅槃故名影像也 八種相觀。即如本地第八末。亦如五十三末說。此中言相對者。即對苦受言樂受。非樂受非是苦。此有三相對。如五十六說。相對勘之

眠纏謂明因眠入定故曰眠纏。五種對治相者。遠離闇相一。至加行道理二。害諸見三。諸見功用四。諸見所依功用五也。第一是離闇相修光明。第二緣淨境界除惛沈。第三損諸見不起見取等見。第四見功用。謂能生惡行。能生六十二見等。今治之也。第五見依功用。即是見之功德也

五種任持定法者。一者遠離也。是定遠離煩惱也。二者是遠離處。謂修定處所。及順定言教。三順無染心資具。即邊際臥具。四從有智者下。五於諸世間下 又解諸遠離遠離處所為第一。順無染心下二。從有苦下三。於諸等持下四。前第五中分為二。無漏行為第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