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2 / 2)

論解六種無相住中。如對法見道十六心。皆是隨信法行人。至果位名信解等。即第十六心是信解。亦在見道中 何故此言無相。言入見道即除信解。豈除第十六心見道耶。對法無相住。並在十六心中。答曰三說。一隨順理門。小乘見道十五心故。此信解等。即在修道。今故除之。二說如對法十六心。皆無相住。然前十五心。是無間道盡斷惑義增。此中且取。不言取第十六心。以是解脫道故。故除信解等三說。彼約法作論。取十六心皆無相。名為第六。此約人為論。若取信解等。即無六種故。故今除之取十五心。又信解等非定位。餘果中皆有故。今取決定無相故。除信解等

論雲若諸異生離欲界欲色界欲但由修道等者。以修道惑。障定事任運生故。但伏修惑。見道煩惱分別而生。障於理故不伏。得定伏修之中。唯與貪嗔隨順憍慢。今能伏之。與我見等隨順憍慢。即不能伏。如六十九雲。我見等不伏。有文簡俱慢故。問曰若爾貪恚亦爾。欲見俱者。即不伏。此心憍慢。多隨我生故

論偏簡若定若起若生等者。謂見道之惑。於此三義有時而起。若定者與定心相入出。即染汙定。此分別煩惱。如外道計過去八萬劫等。期心入定觀之。從定心入。此計執之心。謂邪見等。此分別惑。明與定心入出。或假名。若言起者。謂別散心起也。生者生彼也

論雲略有二種粗重。一漏粗重。二有漏粗重等。如前本地第三雲。善法不名粗重。亦非隨眠。如何此中言有漏粗重。及對法二十四種粗重。業粗重等。大義曰。一性粗重。即煩惱種等。此中言漏粗重者。是二心不調柔名粗重。即一切有漏善法等。此中言有漏粗重者。是前第三約性粗重

論雲善法等故。非此中約不調柔粗重。有漏善法亦爾。不相違耶。論謂此若有煩惱者。身中善無記等法為漏。和雜不調柔。故名習氣。羅漢有此善等在。雖得微薄。法體仍存。謂漏不斷名習氣。此漏粗重氣分在身。與善法中和雜不一異。如毒在身中。有氣分不一異。隨眠斷時。此得微薄。佛圓鏡智生故。言永斷習氣

論雲又有二執。謂根境執我我所。二有情執。謂我慢等即執著。更無別體。是我我所之行解也。以上複次各各別解執著之言。尋之可解

蓋名龜者。覆義相似現故。除尾一種。以無用故。或龜蓋有五用。名五支相似 忿似母驢。母驢性惡故。多聲嚼草 忿亦爾 慳妒似凝血。以虛薄無味相似。利益亦爾 無明似浪嗜。一雲似野幹。性無知故也。又似鼠狼。蛇欲哳時。其尾多毛。障蛇不令哳。以無明亦爾。障聞智故。又西國雲。耳毛人耳孔有毛。障聲不聞人語第五十九卷

論貪等十煩惱一切能發業若諸猛利現行方發惡趣業非失念行者又分別起能起此業非任運起者。此遍見修作法。其見道欲界。唯不善故。皆能發業。修道中。如對法第四雲。任運發能惡行者。是不善。即我見等。有不能者故。見道名分別煩惱。如對法第四說。唯此發三惡趣業。非修道。然此處舍引滿果為論。其修道中。何妨亦有發惡趣別報業者。故知今據引果。不據滿果。餘如對法第四本地第一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