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哲理智慧5(1 / 3)

第三章哲理智慧5

地利人和

【釋義】地利:作戰的有利地形,或防衛工事。人和:指人與人的關係和睦團結。辦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尤以人和最為重要。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有人向孟子請教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聖明英達的君主。

孟子說:“我認為聖主明君是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的,這樣順從、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對他的人就少。我的意思就是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隨便舉個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敵人久攻不下,敵方肯定會利用適合作戰的陰晴、寒暑、雨風等有利天時的,可是仍不能攻下它。因為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優勢,城高池深,這種地利超過了敵方的天時;同樣的一座山城,城牆很牢固,而且兵強馬壯,糧食充足,但是敵人來了,城內守兵棄城逃跑,這是為什麼?這說明地利不如人和呀!這就證明了我的主張:靠疆界是無法限製百姓的;守衛國家依靠地勢險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樣,想用武力也不能長治久安。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會聽從你的,而且還會搞得眾叛親離,那麼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嗎?”

圍魏救趙

【釋義】圍攻魏國,解救趙國。比喻不與敵人直接交鋒,通過截其後路達到目的。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並圍住了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擋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齊王即派田忌為大將,並派孫臏為軍師,興兵救趙。孫臏獻計說:“我們把兵埋伏在路上,揚言攻打襄陵,魏軍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襄陵,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一定可大獲全勝!

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襄陵的消息後,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援襄陵,誰知魏軍在途中遭到齊軍截擊,又陷入了孫臏的陣法,結果衝到陣中的魏軍被殺得片甲不留,龐涓沒命似地向後逃去,狂奔數百裏,當天夜裏就撤回到大梁,再也不敢出頭。

聲東擊西

【釋義】表麵上裝著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方。也比喻一個人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天下,雙方勢不兩立,兵刃相見。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許多將官也投降了項羽。本來已經歸順劉邦的魏王豹,這時看到楚軍的勢力強大,便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親人,離開漢軍,到達河關後,就與項羽和好,宣布反漢。

魏王豹投降楚軍,在軍事上對劉邦造成極大的威脅,有左右夾擊的危險。劉邦派酈生去說服魏王豹,動員他重新回到漢軍來,可是他哪裏肯呢?沒有辦法,劉邦隻好派韓信為左丞相,領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守在黃河東岸的蒲阪,封鎖黃河渡口臨晉津,阻止漢軍渡河。柏直還命令部下,把老百姓的船隻全部搬走,不許民船下河。他把蒲阪防守得十分嚴密,自以為漢軍即使插上翅膀,也難以飛過黃河,魏王豹可以高枕無憂了。

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阪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裏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複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紮在蒲阪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呐喊,夜裏掌燈舉火,調兵遣將,作出要從這裏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裏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調移,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訓練繁忙,喊殺聲衝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阪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這裏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想渡過黃河,真是白日做夢!”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日以繼夜地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麵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麵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裏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無準備,倉促領兵迎戰,結果被漢軍打得慘敗,韓信還把魏王豹活捉了。

弄巧成拙

【釋義】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卻幹了蠢事。

【出處】宋·佚名《宣和畫譜》。

北宋時,有一著名的畫家,名叫孫知微。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

老師走了以後,弟子們爭先恐後地準備上色,可是,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豔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補上吧。”大家都一致讚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隻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們一個個都嚇得不敢吭聲,紛紛低頭認罪。

快刀斬亂麻

【釋義】迅速果斷地處理疑難之事,就像用快刀斬斷亂麻一樣。

【出處】唐·李百藥《齊書·文宣帝紀》。

南北朝人高歡,是北朝東魏孝靜帝的丞相。

高歡有一次想試試他幾個兒子的聰明才智,便給他們每人各發亂麻一把,要他們設法整理,並且比賽誰整得最快最好。別的孩子都把亂麻先一根根抽出來,然後又一根根理齊,想快怎麼也快不了,都挺著急。惟有一個名叫高洋的孩子,與眾不同。他去找了一把快刀來,幾刀就把亂麻全部砍斷。根本不理那些糾纏不清的亂疙瘩。這樣,隻用了一會兒功夫,他就第一個報告完成。高歡問他,為何如此整法,他回答說:“亂者必斬!”高歡聽了,又驚奇又高興,認為此兒將來必大有出息。

後來,高洋成年後,篡奪了東魏孝靜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史稱文宣帝。

投鼠忌器

【釋義】想扔東西打老鼠,又擔心砸壞它旁邊的物器。比喻有所顧忌,不敢放開手腳做事。

【出處】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西漢文帝時的賈誼,一直主張改革政治缺陷。由於觸及到一些保守派的利益,受到權貴們的堅決反對和打擊,多次受貶,但他立誌改革舊製的主張不動搖。後來,賈誼寫了著名的奏章《論政事疏》,呈給漢文帝。在這道奏疏中,他係統地說明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的主張之一就是要求漢文帝堅決實行嚴格的等級製度。他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下邊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級一級的台階,應該界限分明,有主有次,不可混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罪,可用在臉上刺字、割鼻子、砍腳、鞭打等手段去懲治,而王侯大臣犯了法則不能采用這些刑罰,應當用“廉恥節禮”等封建道德進行約束。王侯大臣犯了天大的罪,也隻可賜他們一死(讓他們自殺),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達官貴人。在奏章中賈誼還引用一個諺語:“欲投鼠而忌器。”對於王侯大臣們的處罰也是這樣,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對他們施用懲治老百姓的刑罰,就會損害皇帝的尊嚴,意思是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