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智勇雙全故事7(1 / 2)

第三章智勇雙全故事7

調虎離山

東漢末年,軍閥紛起,各據一方。占據東南的孫堅不幸早死,他的兒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誌,逐漸擴大了勢力範圍。

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的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天險可以憑依,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當時,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深知如果用強攻是很難獲勝的。他便與眾將商議定出一個調虎離山的妙計。

針對劉勳極為貪財的弱點,孫策便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了一番。信中說,劉勳威名遠揚,令人傾慕,並表示要與劉勳交好,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信中稱,上繚經常派兵來侵擾我部,而我部力弱,不能前去征討,請求劉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方將感激不盡。

劉勳見孫策在信中極力討好他,便顯得萬分得意。而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就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便免去了後顧之憂,立即決定發兵上繚。對此舉,部將劉曄則極力勸阻,可劉勳哪裏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和甜言所迷惑。

孫策時刻監視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前去攻打上繚,城內空虛,便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快去占據他的老窩!”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遭到頑強的抵抗,而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

劉勳猛攻上繚,卻一直不能取勝。正在此時,突然得到報告,知道孫策已經攻取了盧江,知道是中計了,卻已後悔也來不及了,隻好灰溜溜地投奔曹操去了。

變化多端

東漢末年,張繡割據稱雄於南陽一帶。當時的丞相曹操率軍討伐。

戰爭進行到一半時,曹操因後方有事,便命令全軍撤退。

這時,張繡欲率軍追趕,謀士賈詡說:“不能去追,否則一定要失敗。”

張繡不聽,果然被曹操打得大敗而還。

賈詡看到垂頭喪氣的張繡,又對他說:“您現在率兵再去追擊曹軍,一定會取勝。”

張繡慚愧地說:“我沒有聽從你的話,已遭慘敗,為什麼還可以去追擊呢?”

賈詡說:“兵勢是不斷變化著的,火速進兵,定可獲勝。”

張繡聽信了賈詡的話,複又派兵追擊,果然大勝而歸。

張繡得勝回營,十分迷惑不解,便問賈詡說:“開始我用精兵去追擊曹操,你說必敗;後來用敗兵追擊曹操的勝兵,而你說必勝;結果都如你所言,這是什麼原因呢?”

賈詡笑著說:“這很容易得知。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還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雖然後退,但曹操一定會親自帶精兵強將斷後。你要知道,曹操向將軍發動進攻,前前後後沒有失策的地方,實力猶存,可是他急忙撤兵,不過是他的後方發生了變故。我們追擊的軍隊盡管精銳,也必然敵不過曹軍。然而,曹軍在打敗了將軍的追兵之後,一定會輕軍速退,不再留意後方。所以,雖然用敗兵擊之,卻能取勝。”

張繡大悟,感歎著對賈詡說:“您真是懂得了兵法中‘九變之術’的精髓了啊!”

多算必勝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義軍推翻後,項羽由於最有實力,兵力達四十萬,遂自立為“西楚霸王”,並撕毀與劉邦誰先人關誰為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和漢中之地,卻將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用以防止劉邦東進。

項羽和劉邦及其領導的軍隊在推翻暴秦統治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二人也都是胸有大誌的,都希望天下聽命於自己。項羽做了天下的霸王,自然意氣風發。劉邦也自然對封自己為漢王心有不甘,隻是鑒於實力不及項羽,無奈地暫時聽命於項羽罷了。但是,劉邦並沒有消極地聽從命運的安排。在進入漢中的路上,拜丞相蕭何極力推薦的人才韓信為大將軍。

拜將之後,劉邦就向韓信問取天下的計策,說:“丞相多次在我麵前提到將軍您,將軍有什麼高明的計策教導我?”

韓信敬謝不敏,並反問劉邦:“大王您要攻取政權於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羽嗎?”

劉邦說:“正是他。”

韓信又問:“大王您自己考慮一下,您在勇敢、強悍、仁慈、實力等方麵,比得上項羽嗎?”

劉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說:“我哪一方麵也不如他。”

韓信聽後,又拜賀說:“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經在項羽手下做過事,我就說說他為人的情況吧。項羽發怒大喊時,千人皆伏,那是勇猛到極點,但卻不能任用賢能的部將,所以說他隻不過匹夫之勇。項羽對人恭敬慈愛,說話體貼,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親自端藥喂飯,至於有人立功而應當封爵,刻好的官印在他手裏都磨平了邊角,他還不舍得將印授予人,所以說他的仁慈隻是婦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