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為什麼講國學?(1 / 1)

魏承思

我的這本小書要重版了。當年出版這本書全然是無心插柳。先是秉承南師懷瑾先生之命在滬上開設國學經典導讀班。匆匆一載,講習班圓滿結束,然學員們一再促請我將講稿付梓,以供同好者參考,遂將導論部分和其餘各講開篇語輯成此書。不料出版後頗得佳評,我也因此被邀在內地多處院校和讀書會講授國學。

我祖籍浙江餘姚。那裏是浙東學派的策源地,也是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的故鄉。鄉間自古文風極盛,自我的高祖起就以詩書傳家。我童年時由先父開蒙,誦讀古文,在國學上奠定了童子功。青年時代從農村回城,進了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的師資培訓班。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人,精力充沛,記憶力好,整整兩年夜以繼日地讀,幾乎把圖書館裏能借到的中外名著都瀏覽了一遍,對中國古典文學尤有興趣。適逢毛澤東發起“批儒評法”運動,有機會將法家和儒家經典仔細讀了一遍。畢業後去一所中學任教,教書之餘對中國古史發生興趣,從楊寬教授學先秦史。1977年全國恢複高考,我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因大部分中國史課程內容已爛熟於胸,於是上課時就開小差,先是標點“前四史”,後來又把《資治通鑒》重讀一遍,興趣轉到了秦漢史,從大三開始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982年在母校從楊廷福、吳澤教授讀碩士研究生,專攻隋唐史,並對佛學發生興趣。可以說,我學國學非一日之功。但在改革開放初,我誤以為改革的阻力來自傳統,要建立現代化中國,要建設新文化,就必須和傳統文化徹底決裂,遂在報刊撰文不遺餘力地批判之。

近年來,常有昔日友好問我為何講起國學來?其實,在美國留學期間,我已對以往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的態度開始反思。傳統是現代的源頭,切斷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就沒有根,沒有自己的文化源頭了。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隻會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麵模仿。這個道理在最近國人遇到一係列社會問題後已是越來越顯而易見了。在美國,我從派瑞·安德森教授等大師修課。在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後,以此為坐標係,再看中國傳統文化,對其優勢和劣根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

我們今天講國學,講傳統文化,既不應該全盤否定,也不應該全盤肯定,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批判地繼承。在我看來,國學中有關政治、社會的思想內容,大部分是維護古代專製皇權的,不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可以吸取的不多。國學中有關修身養性的內容,探討研究如何完善人生,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啟迪作用。

古往今來的學問知識分為體用兩大部分。“體”的學問教我們如何做人;“用”的知識隻是用來謀生,使自己能為他人所用。以往的國學大部分屬於“體”的範疇,而今天十有八九的論著都屬於“用”的範疇,相反有關“體”的部分少之又少。這和百年來科學主義高揚,人文精神缺失有關。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把真善美作為人生追求目標。然而,到了今天,求善已經悄悄地從世人的人生目標中消失。於是人生變得空虛,人際關係變得緊張,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瘋狂。如何完善我們的人生,成為一個越來越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自古以來,中國的一代代先哲都在討論如何培養人的善心。所謂善心,也就是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是非之心和同情之心。今天講修身養性就是要找回這樣一顆善心,重新確立我們的人生目標,重新端正我們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重新規範我們的行為方式。在國學中就保存了這方麵的大量思想資料,值得我們借鑒和吸取的。這就是今天我為什麼講國學的理由。

2015年9月1日於退思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