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上堂。撞著道伴交肩過。一生參學事畢。
遠行要假良朋。
【箋】溈山警策。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普書衛玠傳。與玠同遊。烱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 良朋者。人品端方。言行事事可法。故日夕相對。儼然如石師畏友之導我前矣。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裏求師。
【箋】古人心地未通。誠哉帶得求字。便腳頭具眼。若求之不誠。雖千裏奚為。
附 年少戒淺。未許遠行。如行。不得與不良之輩同行。
【箋】少年血氣方剛。戒淺全無定力。所以未許遠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勢。必擇良友為伴。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輩也。惟恐漸染其氣。故當謝絕。
大正句王經。譬如有豬。名大腹。引羣豬入深山大野。忽逢獅子。獅子見豬。乃曰。我是獸王。汝速避路。大腹言。令我避路。事當不可。要鬥者。且待披甲。必不相違。獅子言。汝何上族。敢索我相鬥。時大腹往穢坑中。徧塗其身。還來獅前請鬥。獅曰。我是眾獸中王。常噉麞鹿等獸而為食。劣弱者。尚棄不食。況汝不淨汙穢之身。若與汝鬥。則染汙我身。獅子復為大腹說偈曰。汝本不淨身。今復加臭穢。汝意求鬥者。我即墮於汝。王之所見。猶如豬與獅子鬥。我如獅子。先墮於汝。
珠林。華氏國王。有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踏殺。時象廐火焚。移象近寺。聞僧誦法句經。偈雲。為善生天。為惡入淵。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齅。舌舐而去。王見斯已。召諸大臣。臣白。此象近寺聞法。故爾。移近屠肆。則其殘害更增。當知一切眾生。誌性無定。畜生尚爾。是故智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
春秋正義。譬如薰是香草。蕕是臭草。薰蕕等分。使之相和。雖積十年。尚猶有臭氣。香氣盡而臭氣存。言善不能止惡。而惡能消善也。
須為尋師訪道。決擇生死。不宜觀山玩水。惟圖遊歷廣遠誇示於人。
【箋】大事未明。十二時中。如欠人重債相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忽然打破關頭。瞠開隻眼。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究竟前頭看的不是。未必不是。後頭看的是。未必是。有輩遊州縣。翫山水。一生被境所轉。向外馳求。誇張行腳。及至問他行腳事。何曾夢見。
五燈。長沙。一日遊山。歸至門首。首座問。和尚甚麼處來。沙雲。始從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雲。大似春意。沙雲。也勝秋露滴芙蕖。
保福。長慶。遊山次。福以手指雲。隻這裡。便是妙高峰頂。慶雲。是則是。可惜許。雪竇著語。今日共這漢遊山。圖個甚麼。復雲。百千年後不道無。則是少。後舉似鏡清。清雲。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髏遍野。
仰山問僧。近離什麼處。僧雲。廬山。山雲。曾遊五老峰麼。僧雲。不曾到。山雲。闍黎不曾遊山。雲門雲。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
汾陽昭。所止少留。不喜觀覽。或譏其不韻。嘆曰。言何陋哉。先德行腳。正以聖心未通。驅馳決擇。非緣山水也。
所到之處。歇放行李。不得徑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進問訊。取常住進止。方可安頓行李入內。
【箋】投宿口訣。未晚先投宿。入林聽暮鐘。到門須辨主。問訊必從容。隨地可敷草。何天非轉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鉢名相第二十六
【箋】僧秪。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曰。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製作衣相。
增輝記。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之慧命也。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箋】華嚴。著僧伽者。捨離三毒囗袈裟貴不正色者。謂不住於色。住色即非正色。亦雲染色。表色染於法。要無所染。方曰染。然二乘之染。非真染。必心染大乘。名真染。真染。即大仙道也。為於正法。除其結使。方為究竟寂滅。披此衣者。名出家。即解脫之服。
五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