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26.荷花澱
現代短篇小說《荷花澱》是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作於1945年春,後收入散文、小說集《荷花澱》中。
小說通過白洋澱水上遊擊戰的一個側麵,生動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中活,尤其是集中展示了人民在戰爭中顯現出來的美好心靈、堅強品質和高尚情操。
小說以水生向妻子述說自己報名參軍的事開篇,著重描寫了水生嫂依依不舍的心情。接著主要寫水生嫂送走丈夫之後,與四位婦女同往戰地探望丈夫,途中碰到日寇的大船,在日寇的追趕下,水生嫂等躲進荷花澱,在遊擊隊的巧妙接應下殲滅了敵人,她們在勝利的歡笑中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尾聲寫水生嫂們也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在荷花澱裏抗擊敵人,保衛家鄉。
作品以這些平凡的生活片斷,生動展現了在鬥爭生活中鍛煉成長的白洋澱地區勞動婦女的嶄新精神風貌,熱情歌頌了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樂觀主義精神。作品以簡潔的筆法勾勒了農村青年幹部水生大公無私、勇敢堅定的高貴品格,而以大量筆墨刻畫了水生嫂們的動人形象。
作品細膩而生動地描寫了她們樸實、勤勞、深明大義、爽朗明快的性格特征。特別寫出了在她們多姿多彩、溫柔嫻靜的外貌下蘊含著的堅韌頑強的不屈鬥誌,突出表現了這些普通勞動婦女平凡之中的偉大與崇高。作品對水生嫂月下織席的那段精彩描寫,就是體現這種性格的典型細節。對年輕婦女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是《荷花澱》,也是孫犁整個創作的重要特色。
《荷花澱》在藝術結構上,輕巧靈活,敘事抒情互相穿插,環境描繪和意境烘托融為一體;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以心理刻畫來展現人物美好純淨的內心世界。作品散文詩一般的語言,質樸而又含蓄,充滿抒情意韻。這些特點充分顯示了孫犁小說創作清新明麗、細膩生動、詩情畫意的特有風采。
《荷花澱》不僅是孫犁的重要代表作,也被稱作是整個“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也是中學語文課本的重點保留篇目之一。
27.百合花
茹誌鵑,生於1925年,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百合花》等。短篇小說《百合花》是茹誌鵑的代表作,發表於《延河》1958年3月號。
作品描寫的是1940年中秋節這天,發生在八路軍前沿陣地的故事。小說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從頭至尾以“我”的所見所聞,著重刻畫了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他們平凡的經曆就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動人。通訊員是一個靦腆、天真、熱愛生活的青年,為了掩護擔架隊員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新媳婦是一個淳樸、羞澀、心地善良的農村婦女,把自己的新婚嫁妝——一件底色是棗紅的,上麵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鋪在通訊員的棺材裏。兩個人物由淡而濃,交替描寫,性格鮮明,血肉豐滿。
作品運用細節上的前後照應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使小說結構嚴謹。在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中,形成柔婉舒緩的詩意節奏和親切感人的抒情調子,勾勒出一幅軍民親如骨肉的藝術畫麵。語言質樸,情感深沉,表現了戰火硝煙的時代裏普通人的優秀品格和高尚美德,寫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情味和人情美,清新雋秀、風格獨特。
28.班主任
劉心武,生於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大眼貓》、《我愛每一片綠葉》,長篇小說《鍾鼓樓》等。
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發表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說集《班主任》中。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最早反映“四人幫”毒害青年學生的作品。
作品描寫光明中學初三·三班班主任張俊石想接收宋寶琦——曾被拘留過的小流氓來班上學習,引起老師的不解與學生的反對,團支書謝惠敏甚至視此為一場階級鬥爭。家訪時得知宋寶琦偷過當時的“禁書”賣錢,但宋寶琦因為無知,不識書名、不知內容,隻會給書裏插圖上的女子畫胡子取樂。宋寶琦和謝惠敏都認為這些書——如《牛虻》、《戰爭與和平》、《辛稼軒詞選》等是“大毒草”、“黃書”。謝惠敏認為,凡書店不出售、報刊不推薦的都是壞書。她還認為女生穿短袖襯衫和花裙子是“沾染資產階級思想”。張俊石痛心地感到宋寶琦的墮落和“好學生”謝惠敏的“進步”所受“四人幫”毒害之深。
作者在文尾借張俊石之口發出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聲。小說深刻而痛切地揭露了“四人幫”推行的愚民政策和文化專製對青年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與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