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47.為什麼稱杜甫為詩聖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4歲時,他就開始認真地念書學詩;14歲時,他已成了頗有名氣的詩人。35歲時,胸懷報國之誌的杜甫,來到首都長安,想通過做官,為國為民盡自己的聰明才智。
然而,此時唐朝的朝廷內外烏煙瘴氣,大權都被掌握在那些貪官汙吏手中。像杜甫這樣有才華、有正義感的讀書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無法實現,生活也沒有著落,倍受打擊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裏。
盡管如此,杜甫的報國之誌並沒消減。這天,當杜甫走過一座橋時,看見塵土滿天,一隊衣衫破爛的男子正排著隊向北走;而旁邊則有許多老人、婦女和孩子在哀號、哭泣。杜甫上前一打聽,才明白,原來又是官府在強抓男子去邊關打仗呢!
這生離死別的淒慘景象,不覺令杜甫聯想起他的所見所聞。多年來,由於戰爭不斷,許多人喪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長滿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權有錢的富人,卻依然在歡歌宴飲。憤怒不平的詩人想到這裏,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大量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感人詩篇。
有一天,突然狂風暴雨大作,杜甫居住的草屋的屋頂是用茅草覆蓋的;大風將茅草刮走了,屋子漏起雨來,淋濕了家中僅有的幾件用品。哎呀,這樣寒冷的天氣怎麼熬呀?可是杜甫此刻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苦難,而是在一首著名的詩篇中,發出了這樣深沉的感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何才能得到千萬間遮風擋雨的屋子,讓天下所有貧寒的人們都能住進去呢?哎,假如眼前立刻出現這樣的屋子,那麼即使我的房子是破的,我挨餓、受凍、死去,也是心甘情願的啊!
這是多麼高尚的思想啊!這句話也成了杜甫崇高愛國思想的真實寫照!杜甫共留給後人3000多首詩歌,讀杜甫的詩,我們很容易被詩中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因此後人就將杜甫尊稱為“詩聖”了。
48.《永樂大典》的正本藏在何處
《永樂大典》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彙集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類著作七八千種,全書共達一億七千萬字,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巨型百科全書,在嘉靖年間重錄以後,正本卻下落不明了,對此,產生了種種說法和猜測。
一種說法是,正本隨明世宗殉葬於永陵了。理由是,明世宗生前十分喜愛《永樂大典》,並要求重錄一部,以備不測。此外,明朝皇帝死後以書殉葬的例子很多。
還有許多人認為正本已毀於明亡之際。一般認為,1557年,皇宮奉天門、三殿等處著火,《永樂大典》經搶救幸免於難,明世宗恐再出意外,命人用5年時間摹寫出一個副本,從此,正副本分別藏於文淵閣,明末,文淵閣被焚,正本也毀於一炬。但這種說法從明末開始就有人懷疑。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清朝末年,正本毀於乾清宮的一場大火中。但這種說法的可疑之處更多。從史籍上看,從沒有明確《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人們希望這本巨著能夠尚存人間,重見天日。
49.你知道這些名著花費了作者多少時間嗎
班固寫《漢書》花了20餘年心血。
王充寫《論衡》費了30多年精力。
許慎寫《說文解字》花了22年。
玄奘寫《大唐西域記》用了17年。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花了19年。
沈括寫《夢溪筆談》費了9年光陰。
王禎寫《農書》熬過了15個寒暑。
徐宏祖寫《徐霞客遊記》花了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