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高興地接受了這意見,他派人挖了地道,在地道裏與母親薑氏見麵。從此,母子關係恢複。

“黃泉”這個詞就是從莊公的誓言中留下來的。“黃泉”本指地下的泉水,後來引申為地下或者人死後所埋葬的地方。如:命赴黃泉,黃泉之下等。

9.惶恐

西漢時候,有一位大官,人們都稱他為萬石君。其實,他並不姓萬,而是姓石名奮,是戰國末期趙國人。趙國滅亡之後,舉家遷到了一個叫溫的地方。當劉邦追擊項羽,路過溫地時,石奮剛剛15歲。他就跟隨劉邦,在他手下當了一個小吏。劉邦發現這少年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恭敬而有禮,因此很喜歡他,器重他,就讓他做了一個親近自己、主管內務的官員。

這石奮雖說沒有什麼文才與學問,但辦事勤快又謹慎,到了漢文帝時,被推薦為太子太傅,負責保衛、照顧和輔佐太子。到了漢景帝時,官位晉升,到了九卿的地位。即使這樣,石奮仍然像以前一樣,謙虛而謹慎。

石奮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嚴格要求子孫,所以他的四個兒子個個都很孝順,能遵從父命。這四個兒子也都有名望,在朝廷裏擔任要職,個個都位列九卿,享受著每月兩千石的俸祿。這樣石奮一家五人,每人兩千石(dàn容量單位),全家俸祿就一萬石,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漢景帝讚揚石奮說:“作為臣子的尊榮都集中在你一家了啊!”於是稱他為萬石君。這樣叫來叫去,人們就誤以為他姓萬了。

萬石君的兒孫總的看都不錯,其中長子石建更為突出。他雖身為高官,但一直堅持每隔幾天都要沐浴更衣,去父親那裏問安,並且親自為父親洗衣服。對待皇帝也極恭敬。他每有意見或建議,總是私下裏懇切地向皇帝提出,而不在朝堂裏向皇帝提出來,所以皇帝很尊重他。

有一次,石建在擔任郎中令時,向皇帝上書報告工作,皇帝批示下來後,他重讀奏章,發現了自己的奏章中曾寫了一個錯字,這使得他很驚慌。史書是這樣記載這件事的:“建讀之,曰:‘書誤!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意思是,石建讀著奏章說:“寫錯了啊,馬字四腳與尾巴應當是五畫,今天隻寫了四畫,還差一畫。皇上要是怪罪,那真該死啊!”心裏十分驚慌害怕。他那謹慎小心的特點確實處處都體現了出來。

“惶恐”一詞就是從史書上這段話留下來的。“惶”就是驚慌,“恐”就是害怕、恐懼。“惶恐”就是驚慌害怕的意思,一般形容人驚慌害怕的樣子和心情。如:惶恐不安,十分惶恐等。

10.惠顧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進攻鄭國,楚莊王的軍隊包圍了鄭國的國都。鄭國十分恐慌,隻好打算求和。求和之前,鄭襄公派人占卜,占卜的結果是求和不利。再一次占卜,得到的卜文是:要大家去祖廟裏痛哭,並且每個街巷都要做好作戰的準備,這樣才會吉利。

鄭襄公於是下命令:讓全城的人民大哭,連守城的軍隊也都大哭起來。一時間,哭聲震天,非常淒慘。

楚莊公看到這情況,就認為鄭國是要投降了,馬上下令讓軍隊向後撤退,以便作出姿態,準備接受投降。

沒想到鄭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們趁楚軍後撤的機會,抓緊修城,加固工事,堅守不出。楚莊王一怒,再次進軍,把鄭國的都城又緊緊地圍住了。

在楚軍的攻擊下,三個月後,鄭國的都城被攻破。

這時候,鄭襄公袒露著上身,牽著一隻羊,像罪人一樣來到楚莊王的麵前請罪。他歉疚地對楚莊王央求說:“上天不保佑我,沒能很好地侍奉您,讓您生氣,一直打到我們這裏,這實在是我的罪過。現在我哪敢不聽從您的安排呢!您把我流放,我服從;把我們的國土賜給他人,讓我們做奴仆,我也服從。如果蒙您的恩德,顧及以往的友情,看在祖宗的分上,不滅亡我國,使我們還能侍奉您,讓我們的國家等同於您的一個屬縣,那就是您的大恩大德,也是我們的願望,請您考慮。”

聽完襄公的請求,楚莊王的一些大臣說:“不要赦免他!”可楚莊王沒有這樣辦,他答應了鄭襄公的請求,退軍30裏,接受了鄭國的投降。

鄭襄公在求和的一段話中,用了“惠顧”這個詞。實際上“惠”與“顧”在古代漢語中分別是兩個詞。“惠”是恩惠、恩德,“顧”是顧及。“惠顧”的意思,原本是恩德顧及,後來引申為關懷照顧。現在“惠顧”已成了一個詞,它與古代的原意已毫無關係。它已變成了商店對顧客的一種敬詞,一種客套話,隻表示“對方到自己這裏來”的意思。如:歡迎惠顧,承蒙惠顧,敬請惠顧等。

11.雞肋

三國時期,有一次劉備的軍隊打敗了曹操的部將夏侯淵,攻占了漢中。曹操十分惱怒,親自帶兵從斜穀出擊,想把漢中再奪回來。劉備一方則依據險要的地形,修築工事,堅守不出。這樣,曹操的進攻沒有奏效,一連幾個月,毫無進展。進,不能取勝;退,又有失體麵,害怕蜀軍恥笑。為此,曹操拿不定主意,一連幾天,思緒不寧。

正當他想撤軍又不能馬上撤的時候,一天傍晚,廚師來送晚飯,當天送的是雞湯。曹操見湯中有雞肋,就觸動了自己的思緒。這時,恰巧一名軍官前來向他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沒有多想,就隨口答道:“雞肋!”這口令很快就傳遍於軍中。

為什麼口令叫雞肋呢?好些人都不理解,更多的人沒有去想它。這時隻有一個叫楊修的人猜到了曹操的心事。

這楊修是一位謀士,人雖隻有三十多歲,卻很有才華,也非常聰明。當時正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他聽到“雞肋”這口令以後,喜形於色,並且忙著收拾行裝。他的行動使一些人莫名其妙。有的人就向他請教:“現在正準備打仗,您怎麼收拾行裝呢?”

楊修笑了笑說:“還打什麼仗喲!丞相今日的口令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要撤軍了嗎?”他這麼一說,這些人就更糊塗了,都直瞪著眼看著他。

見大家不理解的樣子,楊修分析了一番。他說:“你們想想,這雞肋有什麼特點呢?它沒有多少肉,放棄它吧,可惜;吃起來吧,又沒有多少滋味。這不正是比喻咱現在的情形嗎?要進,不能取勝;要退,又不甘心,所以隻好僵持在這裏。我看曹丞相很快就要撤軍回去了。”

楊修的話讓大家都很佩服,一些人也都開始整理行裝。

這幾天,曹操本來心事重重,很不痛快。這時聽說一些官兵在收拾行裝準備回去,就更加生氣了。他忙派人到下邊查問,得知是楊修作的分析。曹操對楊修此前就有一些意見,聽到這情況,更是怒上心頭,於是馬上派人找來楊修,生氣地質問道:“你為什麼胡亂猜測,擾亂軍心?你知道該當何罪?”楊修還想辯解,但在曹操盛怒之下,哪容他分辯。還沒有等他說上兩句,曹操就大聲喝道:“擾亂軍心者,斬!”楊修弄巧反拙,為這口令丟了性命。

“雞肋”就這樣成了一個常用的詞。“雞肋”本是雞的肋骨,它的特點是吃著沒有味,扔了又可惜,所以常用它來比喻那沒有多大價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成語“味如雞肋”也是這個意思。

12.羈絆

班彪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曆史學家,平日很重視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時還注意收集一些遺聞軼事。他考慮到司馬遷的《史記》隻寫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後沒有正式的曆史記載,於是就續寫後傳65篇。這為後來他的兒子班固寫成《漢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班彪有個堂兄叫班嗣(sì),兩人從小就在一起求學,在學問上常常一起切磋。他們雖然學的主要是儒學,但也十分喜歡老子、莊子的學說,兩人常在一起討論。並且家裏的藏書很多,一些學者常常來拜訪他們。

當時有位學者叫桓譚,這人的學問淵博,幾乎讀遍了五經,而且還懂音樂,善於鼓琴。他聽說班嗣家裏有很多藏書之後,就特地向班嗣借書。沒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給桓譚寫了封信說:“莊子主張順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虜。現在你已用仁誼將自己束縛,用名聲將自己緊鎖。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顏淵等人的道路;既然對他們的學說戀戀不舍,那麼又何必再用老子、莊子的理論來裝飾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莊之書了。實際上是對桓譚借書的拒絕。

“羈絆”一詞就是在這封信中出現的。“羈”,是馬的籠頭;“絆”,是絆索。“羈絆”本是控製馬的兩種工具,組成詞後,表示束縛或者被纏住了不能脫身,是書麵語言。這詞的意義,今天和古代沒什麼變化。如:掙脫羈絆,衝破習慣勢力的羈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