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7
75.相敬如賓
【釋義】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對待賓客一樣。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春秋時代,晉國大夫胥臣(又名“臼季”)奉命出使,路過冀地(今山西河津東北),遇見一人正在田間鋤草,他妻子把午飯送到田頭,恭恭敬敬雙手捧獻給丈夫。丈夫一本正經地接住,祝禱後進食,婦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收拾餐具辭別丈夫而去。胥臣十分讚賞,認為夫妻之間尚如此尊敬,如同對待賓客一樣,何況對待別人。他深信此人必是有德之士,胥臣於是便停下行走,上前請教姓名,方知原來是朝臣駍芮的兒子駍缺。駍芮原先因功封在冀地,被人稱作冀芮,後犯謀逆罪被殺。他的兒子駍缺也被廢為平民,耕種為生,但人們仍習慣稱他為冀缺。
胥臣完成使命回國,這時晉國兩位賢臣狐偃、狐毛相繼去世,晉文公好似失去了左右手,悶悶不樂。胥臣便向文公推薦駍缺,擔保他才德兼備,如能起用,一定不比狐毛、狐偃差。文公卻認為,罪臣的兒子不能重用。胥臣進言道:
“古代堯、舜是賢君,可是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君都是不肖。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不成,被舜處死;可是禹卻把洪水治平,舜便把位傳給禹,使他成為一代聖君。可見賢與不肖並非父子相傳,主公何必記舊惡而拋棄有用之才呢?”
胥臣的一番話說得晉文公五體投地,立即下令任命胥臣為下軍元帥,缺為下軍大夫。不久文公去世,襄公繼位,晉國在國喪期間遭外族侵犯,缺一馬當先,率軍迎戰,迅速擊潰敵軍,立下頭等戰功。晉襄公嘉獎駍缺,升任他為卿大夫,重新把冀地封賞給他。
76.信口雌黃
【釋義】隨便亂說,不負責任,妄下斷語。雌黃:一種黃赤色礦物,古時用以塗改錯別字。
【出處】劉孝標《文選》中的晉·孫盛《晉陽秋》。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清談之風大盛,西晉大臣王衍就是一個出名的清談家,此人少年時就伶牙俐齒,他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作客,以清秀的儀表、文雅的談吐,贏得四座讚賞。山濤卻感歎道:
“日後耽誤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後,愛好老子、莊子的學說,善於用老、莊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義,講授玄理。講的時候,他總是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手執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製成的拂塵),輕聲慢語,滿嘴都是玄妙空虛的怪話,當義理講得有錯時,又隨口改正,毫不在乎。人們因此稱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和說話一樣,拿不定主意,無長遠眼光。他先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牽累,趕快上表請求離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喪失氣節被判禁錮終身。西晉皇族爭權鬥爭愈演愈烈,釀成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王衍卻在亂中被兩位得勢王爺看中,官拜尚書令。但他顛三倒四的習性不改,身居要職卻不以天下為念,隻顧擴張自己的權勢。西晉王朝敗亡,王衍推卸責任,隨口說自己“一向不幹預朝政,罪不在我”,結果還是難逃一死,被敵軍俘去監禁在民舍內,半夜敵將下令推倒屋牆,把他活埋在瓦礫堆中。
77.狡兔三窟
【釋義】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來比喻有多處藏身之地,以便逃避災禍。現在一般用來表示留有餘地,具有多種應變能力,帶有貶義。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國相國孟嚐君,以慷慨好施而名聞天下。有一次他的食客馮諼去討債,孟嚐君告訴他看到家裏缺什麼順便帶些回來。馮諼到薛地後,當著眾人的麵把債契都燒了,並說這是孟嚐君的命令。借債的百姓們感激地呼孟嚐君萬歲。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債收齊了沒有,買些什麼回來。馮諼說,他見相國家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義字,因此以相國的名義將債契全燒了,把“義”買了回來。孟嚐君聽了不太高興,但也無可奈何。
一年後,孟嚐君相國的職務被齊王免除,隻好回到薛地去,離薛地還有100多裏路,百姓就扶老攜幼前來迎接。孟嚐君這才看到了馮諼給他買的珍貴的“義”,非常感謝馮援。但馮諼對他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但這僅僅使它免於被獵人打死,被猛獸咬死。如今您隻有一個洞穴,還不能墊高枕頭、安穩睡覺。”請讓我為您再鑿兩個洞穴吧!”(狡兔有三窟,反得免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鑿二窟。)
孟嚐君相信馮諼的話,讓他到魏國去,在魏王麵前說孟嚐君的好話。魏王馬上派使臣攜帶許多財物和馬車去齊國,聘請孟嚐君來魏國當相國。
馮諼又趕在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誡孟嚐君不要接受聘請。魏國使者如此往返三次,孟嚐君還是拒絕接受聘請。齊王得知後,趕緊恢複了孟嚐君相國的職位,並向他謝罪。這樣,馮諼為他鑿成了第二個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