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3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名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典】
《論語·述而》。
【原作】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作者簡介】
《論語》,儒家著作。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彙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內容多數為孔子思想言行的記錄,亦有弟子之間、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的談話記載。不少具有文學意味,且與文學理論相關。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誌》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現在通行的《論語》二十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東漢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故事】
孔子治學,美名遠揚。每走到一處,都有好多人前來拜訪,共同談經論道。一日,又有幾位好友聚在一起,其中一位請教孔子:“先生,我周圍的人都很仰慕您的人品學問,也很想知道您是怎樣治學的,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授人呢?”
孔子笑道:“就算有吧。事實上,我這個人的特點就是喜愛古代文化,篤信古聖遺教,一心一意想從曆史文化中尋找王道脈絡。”
朋友又請教:“您在學術上的貢獻也是眾人皆知的,能不能總結一下您的治學精神呢?”
孔子答道:“說到治學,我當然是求學不倦的。更主要的是總能把所學過的東西默誦至熟,牢記於心。然後,又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傳播文化,廣頌王道,輔導弟子而廣育英才。”
朋友頗受感染,插話道:“是啊,先生您在教學上那更是獨樹一幟了。能不能總結一下您教書育人的經驗呢?”
孔子說:“經驗嘛,也談不上,我無非是勤於教導學生,永不倦怠罷了。”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名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典】
《論語·為政》
【原作】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作者簡介】
《論語》,儒家著作。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彙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內容多數為孔子思想言行的記錄,亦有弟子之間、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的談話記載。不少具有文學意味,且與文學理論相關。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誌》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現在通行的《論語》二十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東漢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故事】
孔子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啟發學生思考,也十分讚賞善於思考的學生。他最喜愛的一個學生名叫顏回,是個最能自覺地思考的人。
顏回,字子淵,所以有的書上也稱他為顏淵。他家裏很窮,住在一個破破爛爛的巷子裏,在一個竹籃子裏盛飯,用一片葫蘆瓢喝水。換了別人處在這樣的環境裏,將會成天為衣食不周而憂慮,顏回卻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什麼困難都不能改變他從學習中獲得的無窮樂趣。
孔子曾借著同另一個高材生子貢的對話,讚揚了顏回的聰明善於思考。孔子問子貢:“你覺得,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好些?”
子貢原是很聰明、學習很好的人,但他對老師的詢問卻隻能如實回答:
“學生怎能與顏回相比。老師講了一點,學生可以經過思考而理解另外兩點,而顏回卻能通過思考而聯想、理解到十點。”
孔子點頭認可說:“不但你不如他,連我也不如他啊!”
從顏回善於思考而進步最快的實例上,孔子更感到“思”的重要性,但是,思而不學當然也不行。孔子於是發現了一條學思結合的教學規律。這條規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