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錦衣夜行
“錦衣夜行”比喻應該讓大家知道的美好事物卻沒有讓大家知道。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在鴻門把劉邦放走以後,懊悔不已,又想起劉邦可能要攻占鹹陽,心中更加惱怒。一怒之下,他便帶領軍隊攻打鹹陽。占據鹹陽後,他殺了秦降王子嬰,燒毀了秦朝宮殿,把宮中的珍寶財物搶空了,才帶著軍隊,準備東歸。當時有個名叫韓生的人對項羽說:“關中這個地方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山河四塞,四麵都有險要的地方可以據守,並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真是一個建都的好地方啊!”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發了財不回家鄉顯耀一番,就像穿著非常漂亮的錦繡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會有誰知道呢?”韓生說:“我聽說楚人‘沐猴而冠’,如今看來,果然如此。”項羽聽了惱羞成怒,就把韓生投入沸水鍋內煮死了。
酒囊飯袋
“酒囊飯袋”指隻會吃喝、不會做事的人。
此典出自漢代王允《論衡·別通》:“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荊湖近事》:唐末,馬殷據湖南,稱楚王,奢侈僭傲,諸院王子,仆從赫,文武之道,未嚐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五代時,有一個人姓馬名殷,最初在唐代武安節度使劉建鋒部下做一名指揮官,後來劉建鋒被部下殺死了,馬殷便被推薦,做了統帥;直至朱溫篡取了唐家的天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又把馬殷封為楚王,占據了相當於現今湖南和廣西東北部的一部分土地。馬殷是個隻知享受、昏庸無能的人,當時的人們都藐視他,替他取了一個綽號,叫做:“酒囊飯袋”,意思是說:他隻配盛著酒和飯,其他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橘化為枳
“橘化為枳”比喻環境的變化對人和事物的影響。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嬰,字平仲,在齊景公時做宰相。平時生活非常節儉,不吃肉,他的妻子不穿漂亮的衣服。自己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卻不更換。一生為國聲名顯赫。一次,他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事先和群臣想出了一個侮辱他的計策。
晏子到達楚國那一天,楚王擺設酒宴。酒過三巡,兩個吏役綁了一個人走到楚王麵前。楚王問道:“被綁的是什麼人,犯了什麼罪呀?”吏役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這時,楚王以輕薄的眼光看著晏子說:“難道齊國人天生就愛盜竊別人的東西嗎?”晏子看出了楚王的心思,於是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曾經聽人講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則是積。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但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完全是水土環境不同的緣故。現在這個人,他在齊國從來不盜竊,一來到楚國,就幹起這種勾當來,難道是楚國水土環境讓人喜愛盜竊。”楚王被晏子辯駁得無言以對,原本想奚落晏子,占點便宜,沒想到卻討了個沒趣。
舉扇一揮
“舉扇一揮”形容傲慢的態度。
此典出自《南史·蕭子顯傳》:“(蕭子顯)頗負才氣。及掌選,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揮而已。”
南朝梁國有一個人叫蕭子顯,是朝廷大官。他居官顯赫,又有才氣,因而很傲慢。他負責選擇官吏,接見各種各樣的賓客的時候,他從不與人交談,隻是舉起手中的扇子揮一揮而已。
舉世矚目
“舉世矚目”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此典出自《莊子·逍遙遊》:“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又見《左傳·定公十四年》:師屬之目。
又見《國語·晉語》:則恐國人之矚目於我也。
晉國派鞍克為元帥率兵去攻打齊國,大夫士燮作先鋒,在齊國的鞍地大敗齊軍,凱旋回國。鞍克先進城,士燮後進城。士燮的父親士會見了士燮就對他說:“兒呀,你知道我是多麼渴望見到你呀!”因為按照慣例,先鋒必先行,士會見先來的是鞍克,因此心中為他兒子的存亡擔心,所以才這樣說。士燮回答說:“這次出兵,鞍克是統帥,打了勝仗回來,應由他領先進城;假如由我先進城,恐怕國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我身上了,因此我不敢逾越分位。”士會聽了,對他兒子的謙讓,稱讚不已。
孔子斷糧
這篇寓言指出,隻看表麵現象,仍會陷於主觀片麵;還需全麵了解情況,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真實情況。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任數》。
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路上,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一粒飯,餓得實在是無計可施,隻好白天睡大覺。
顏回出去討米,得到了一點,拿回來煮飯吃。快要煮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從鍋裏抓起一把米吃掉了。孔子假裝沒有看見。沒多久飯煮熟了,顏回端著飯送給孔子吃。孔子站起來說:“今天我夢見了死去的父親,應該祭奠他,飯要幹淨,然後才好祭奠。”顏回答道:“不行。剛才煤灰掉進鍋裏,扔掉可惜,我就抓起來吃了。”孔子感歎地說:“人所相信的是眼睛,但是有時候眼睛也不可相信;所依靠的是心,然而有時候心也不足以依靠。弟子們記住,了解人實在是不容易呀!”
枯梧不祥
這則故事表明為人忠與不忠,主要就看有無私心。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
鄰人父固請以為薪。
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有一個人家裏有一棵幹枯了的梧桐樹,鄰居的老大爺對他說幹枯了的梧桐是不吉利的,於是那個人便立刻砍掉了那棵幹枯的梧桐樹。
這時,鄰居的老大爺執意要求那個人把枯樹送給他當柴火燒。
那人聽了很不愉快地說:“鄰居的老大爺隻是想找柴火燒,才讓我砍掉這棵樹的呀。我的鄰居這麼陰險怎麼行呢!”
哭母不哀
“哭母不哀”揭穿了一切偽善者的假麵具。
此典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東鄰家的母親去世了,她的兒子哭得一點也不傷心。
西鄰家的兒子看見了,回家告訴他的母親說:“母親,你為什麼不早點死呢?我一定哭得非常悲痛!”
凡是盼望母親早點死的人,即使母親死了也不會悲慟的。
酷信風水
“酷信風水”用以諷刺那些滿腦子迷信思想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有個人特別迷信風水,動不動就要去問陰陽先生。
一天,這個人在牆根底下坐著,忽然牆壁倒塌,把他壓在底下,他急忙大喊救命。
家人就對他說:“您暫時忍耐一下,等我去問一問陰陽先生,今天能不能動土?”
狂奴故態
“狂奴故態”用以比喻狂士放蕩不羈、蔑視權貴的老脾氣。
此典出自《後漢書·嚴光傳》:“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
嚴光,字子陵,別名遵,東漢會稽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氣,與光武帝(劉秀)一同遊曆求學。光武帝即位後,嚴光就改名換姓,從此隱居起來不再露麵。光武帝思慕他的賢德,派人畫形圖貌去尋訪他。後來,齊國報告說:“有一個男子,身披羊皮襖,在澤中釣魚。”光武帝覺得那個釣魚人一定是嚴光,於是準備好可以安坐的車子,和黑色、黃赤色的幣帛,派使者去請求嚴光。使者去請了好幾次,嚴光才答應前來。光武帝把他安置在守衛京師的屯衛兵大營中居住,擺設好床褥,由掌管禦膳的官吏按時送菜送飯。
司徒侯霸與嚴光是老朋友,想請嚴光到家中一敘,便派使者持信前去相邀。使者對嚴光說:“侯公聽說先生來了,真心實意地要馬上來拜訪,隻因職務纏身,所以沒有能及時趕來。他想借晚上的機會,請您屈尊同他談談。”嚴光沒有回答使者,順手把一個寫字用的小木片扔給使者,讓他記錄,自己口授道:“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您官至三公,很好。心懷仁愛,輔佐正義,天下人都很高興;阿諛奉承,順從旨意,腰、頸就會斷絕,身首分家。”侯霸收到信後,把信封好送給光武帝,讓他看。光武帝笑著說:“這個放蕩不羈的家夥還是那副老脾氣。”
牢不可破
“牢不可破”比喻器物堅固而不易破壞;或比喻人的成見及深無法破除。
此典出自《晉書·朱序傳》:“是歲,苻堅遣其將苻丕等率眾圍序,序固守,賊糧將盡,率眾苦攻之。初,苻丕之來攻也,序母韓自登城履行,謂西北角當先受弊,遂領百餘婢並城中女丁於其角斜築城二十餘丈。賊攻,西北角果潰,眾便固新築城,丕遂引退。襄陽人謂此城為‘夫人城’。”
又見唐代韓愈《昌黎集·平淮西碑》: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並為一談,牢不可破。
東晉時代,北方前秦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名水陸大軍進攻晉朝。當時晉朝朱序鎮守襄陽,符堅的大軍把襄陽圍個水泄不通。
這時朱序的母親韓氏住在城裏,她登上城樓去察看,看見襄陽西北角首當其衝,料定敵人一定從西北角進攻,立刻便帶領著許多婢女,並動員城中婦女重新修築一道新城。這道新城一共有二十多丈長,築得非常堅固。
後來敵人集中兵力去攻打西北角,舊城很容易便攻破了。當敵人乘勝進攻新城時,因為新城築得很堅固,敵人無法把它攻破。當時的人便把這座城叫做“夫人城”。
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比喻對某件事情很熟悉和很有經驗的人。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齊桓公回國後不久,管仲對他說:“鄭國一直都對天子非常倨傲,如今又跟楚國勾結往來。如果主公想扶助王室,抵禦蠻族,成就霸業,必須先收服鄭國不可。”寧戚也說:“鄭國自從鄭莊公死後,四個公子爭搶君位,鬧得雞犬不寧!咱們先君(指齊襄公)殺了子無虧,本來是想讓子突回去複位,沒想到祭足卻立了子儀。現在祭足死了,如果主公再幫助子突複位,他一定感恩戴德,對您言聽計從,更不用說是訂盟約了。”
齊桓公采納了他們的意見,發兵幫助子突攻入鄭國,殺了子儀。子突重登君位,加入了中原的聯盟。沒想到緊接著楚國就氣勢洶洶地向鄭國殺來了,鄭國招架不住,隻好背離齊國,又依附了楚國。齊桓公清楚地知道,要叫鄭國一心歸附,非把楚國打敗不可。
當齊桓公正和管仲商議著如何去征伐楚國時,燕國派使者前來,說北邊的山戎越境入侵,而且來勢洶洶,燕國人抵擋不住,形勢非常緊急,央告齊侯出兵相救。管仲對齊桓公說:“主公要征伐楚國,首先要打退山戎,北方平靜了,才能專心對付南方的蠻夷。”齊桓公就帶領著大隊人馬去救燕國。
公元前年663,齊國的大隊人馬到達濟水(齊、魯分界線,東邊叫齊濟,西邊叫魯濟),魯莊公出來迎接他們,齊桓公把征伐山戎的事告訴了他。魯莊公說:“你出兵抵禦豺狼似的外族,鞏固北方的平靜,不僅使燕國受惠,對我們魯國也有好處。我願意派一隊人馬跟您去。”齊桓公正想建立武功,樹立個人的威信並且對征伐山戎也很有把握,就說:“北方路途遙遠,又非常難走,我不敢麻煩您。如果戰況不利,需要更多的人馬,我再請您幫忙。”魯莊公就不再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