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再生材料

全球化分市式、虛擬設計及製造

認知和教育革命全球化合作與競爭

全球化經濟文化交融

數字比、網絡化

消費的個性化、藝術化、多樣化

新的經濟和國家安全觀資源、生態和環境的壓力

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工藝和材料,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開發空間和海洋(9)全球化競爭和合作,知識在全球範圍的即時傳播和利用,人才在全球範圍的流動和競爭,知識化產品全球性的生產與行銷,全球性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和法規,全球化寬帶數字多媒體網絡,全球化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我們所處的時代將是充滿挑戰和機會的時代。

中國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加速形成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重視。

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經濟的發展,並對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謂的“知識經濟”,一些學者也稱之為“智力經濟”、“新經濟”、“高技術經濟”、“信息經濟”、“後工業經濟”等,1996年,經合組織(OECD)將其稱之為“基於知識的經濟”,1997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國情谘文》中提出“知識經濟”,並將“知識經濟”列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進一步廣泛應用。

“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以人的知識(智力)和無形資產為最重要的經濟要素。它具有立足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高效、低耗、網絡化、全球化和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迅速轉化以及產品周期短等特點。一些專家提出將高技術產業在GDP在所占比例大於70%作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標誌。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為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供了難得而又稍縱即逝的機遇。

1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十五”計劃和2010年目標的關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貢獻率由18%提高到25%,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全球一體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將使我們有可能充分利用國內外高科技的新成果和我國的人才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這一方麵可縮短我國工業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速實現我國現代化的目標;另一方麵,有可能奪取21世紀科技和經濟競爭的部分製高點,通過知識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途徑

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全麵升級的工業發展階段,高科技成果為我國因地製宜地優選先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加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途徑。我國可以通過加速發展知識經濟,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培養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加速信息基礎設施建沒,促進信息(知識)的流通和開發利用,大規模發展技術含量高的服務業,使高科技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點,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和信息比同步推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3開辟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傳統工業化的道路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麵臨十分嚴峻的形勢。我們既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先治理後發展,而是要選擇一種既能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又能為環境保護和人類發展做貢獻的生產方式。“知識經濟”的特點有利於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資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並減少和防止環境汙染。要立足於生物工程,發展高技術農業,以解決我們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因此發展知識經濟是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可取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