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1科學技術和經濟雙飛躍的基礎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1982年9月,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係統地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為了實現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雙飛躍,中國已經在以下幾方麵做了積極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第一,增強了全民族發展科學技術的意識。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這個國家國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換句話說,國民的科學技術意識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對此認識模糊,走了不少彎路。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黨和政府明確製定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方針,並做了大量工作來提高全民族對科學技術的認識。

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對整個世界形勢和中國國情的認識,許多人已經清醒地看到,隨著科學技術對全球政治經濟的全麵滲透,中國在自然物產、人文地理、地緣政治和勞動力方麵的傳統優勢將會逐漸消失,而中國在資本和技術方麵的現存劣勢將會日益突出。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關係人民生活的幸福,關係在未來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關係國家的安全。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中,國家安全的概念正在拓展。廣泛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聯係,是現代國家安全的有效防護網。政治聯盟的基礎是經濟聯盟,經濟聯盟的依托是各國都有互為特色的技術基礎。這些認識,越來越成為全民族的共識,成為發展科學技術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第二,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體製並產生了市場和社會主義對立的錯誤觀念,長期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明確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並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黨和政府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係統化,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將從根本上革除原有體製中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種種弊端和缺陷,使生產力進一步獲得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能夠吸納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經驗的新體製,它將為中國迎接技術革命的挑戰,參與國際競爭,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供廣闊的前景。

第三,具有有利於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政治環境。能給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環境的是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製。

進行民主和法製建設,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所決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人民既然獲得了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取得與此相應的民主權利,要求享有管理國家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文化事務的權利,並運用這些權利來維護自己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地位。因此,鄧小平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同時,民主和法製建設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需條件。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本身就是在政治民主和學術自由的氣氛中發生的,它的深入發展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功能的發揮,要求有更加良好的民主政治的社會環境。民主政治是靠法律來保證的。隻有加強和健全法製,才能保證人們社會活動的規範化、科學化,才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有利於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新中國建立以來,民主和法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中國既有的政治製度,又是在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專製主義傳統的東方大國中建立起來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製傳統比較多,民主法製傳統很少。在新中國的民主和法製建設中曾出現過失誤,在現行的政治體製中,還有許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還存在著弊端。所以,中國在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也提出政治體製的改革。隨著政治體製改革的推行,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會進一步加強,這將為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騰飛提供有利的政治環境。

第四,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基礎。新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在工業方麵已經建立了鋼鐵、燃料、機械、機電、化工等配套齊全的基礎工業體係,許多工業形成了相當的生產能力,有的產品還接近於世界先進水平。1996年,中國的鋼鐵年產量已經達到了1億噸,躍居世界第一位。在科學技術方麵,許多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核科學研究上;中國不僅掌握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技術,而且在核能的和平利用方麵取得了不少成就,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建成比較完整的核科技、核工業體係的國家之一。在航天技術方麵,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生產基地、衛星發射中心、衛星地麵監測網及衛星地麵接收係統的完整體係。在基礎科學方麵,中國1965年首次合成人造蛋白質——牛胰島素結晶,1981年最先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酸的全人工合成,在生命起源的研究方麵處於領先地位。其他如從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到微分動力係統研究的新進展,從1959年反西格瑪負超子的發現,到陸續建成中國環流器1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裝置,從獲得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到配位場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係統化、標準化等等,都在各自的領域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農業科學技術和醫藥衛生方麵,如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培養,針灸、針麻及經絡學說的研究,都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或為中國獨創。這些成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和經濟騰飛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