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7農村副業
我們祖先不僅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方麵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且在農村副業方麵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知道,我國是世界上養蠶最早的國家。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織帛的方法。栽桑養蠶後來就成為黃河流域農民們的主要副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到公元五世紀的時候,我們祖先更發現了用低溫可以延遲蠶卵孵化的竅門。具體的方法是把蠶卵低放在長頸的瓦壇裏,蓋好壇口,再把它放在冷水裏麵,這樣可以延遲蠶卵孵化的時期達二十天左右。在當時生產設備和科學技術很差的情況下,我國勞動人民竟能夠發現這樣巧妙可行的方法,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勞動人民勇於創造和具有高度的智慧。到北魏時候,我們祖先的養蠶繅絲的經驗更加豐富了。《齊民要術》總結當時的經驗指出,養蠶的屋子裏要溫度適宜。太冷蠶長得慢,太熱就枯焦於燥。因此,養蠶的房屋, 冬天四角都得生火爐,屋子的冷熱這樣才會均勻。在喂蠶的時候要把窗戶打開,蠶見到陽光吃桑葉就多,也就長得快。這時候用柘樹葉養蠶也開始了,我們祖先也知道了柘絲質量很好,拿來作胡琴等樂器的弦,比一般的絲還強,發出來的聲音非常響亮。在《齊民要術》裏記載的柘蠶取絲的方法,可能是我國關於這方麵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我們的祖先也很注意用植物性染料把衣料染成各種顏色。例如《齊民要術》裏就記載了提取紅藍花中所含的色素作染料的方法。在采集來的鮮花裏加上從蒺藜或草灰裏取得的堿汁,揉搗以後,濾出濃汁來,再往裏麵放些酸石榴汁或酸飯漿水調勻,就成了鮮紅的染料。《齊民要術》裏還說到保存這種染料的方法:把花汁倒入一個小布袋裏,濾去裏麵的清水,趁裏麵留的染料半幹半濕的時候,撚成一片一片的小塊,再在陽光裏曬幹。這樣,非但保存方便,就是放的時間長一些也不會敗壞。
這種製造染料的辦法看來似乎很簡單,但我們如果想到當時因為沒有化學工業,沒有強酸濃堿,我們祖先竟能想出了用酸飯漿來代替強有機酸,用草灰水來代替堿質的辦法,要是沒有很高的才智和豐富的實際經驗是不可能的。
在《齊民要術》裏,我們也可以知道北魏時候,我們祖先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使用“皂素”的經驗。在沒有肥皂以前,人們是用草灰、蒺藜灰的汁水,或是用豆科植物種子,如皂莢等來洗衣服的。書裏說,白綢的衣服用灰汁洗過幾次就壞了,不但顏色會變黃,而且衣服的質地也會變脆。最好是用小豆粉末洗白綢衣服,小豆粉不但可以把衣服洗得非常潔白,洗過的衣服還非常柔軟。《齊民要術》中的這個記載,是人類利用“皂素”最早的記載之一。
我們的祖先在釀造方麵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裏記載了釀酒、造醋、作醬、製豆豉、作蚱等等方法。
上麵所介紹的,隻是《齊民要術》內容的極少部分,但我們已經初步知道,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我國農業科學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著作。這本書裏生動地敘述了科學和生產的關係,有力地證明了“科學來自實踐”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全書還貫串著“科學必須為生產服務”的精神。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對以後的農業科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給以後的農學家樹立了一個榜樣。《齊民要術》以後,我國四種規模最大的農學著作,即元朝司農司編《農桑輯要》、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清朝“敕修”的《授時通考》,沒有一種不拿《齊民要術》做範本的。就是規模比較小的許多農學著作,如陳敷的《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也都受《齊民要術》的影響。
賈思勰總結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上的許多偉大成就,保存了這樣豐富的農學遺產,的確是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的。我們應該好好地接受祖先遺留下來的科學成就,學習他在科學上實事求是的精神,獻身於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創造我國科學上更偉大的成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