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政治軍事發明與創造
按月發工資
按月發工資,在現代國際社會上是普遍實行的製度,實際上,這種製度,在古代中國早已有之。
中國先秦時期,工資製度就已經出現。不過,那時所發的工資並不是現金,而是實物,主要是糧食,當時稱作“祿”。古籍《周禮·天官·大宰》中有“四曰祿位”的記載。當時的公職人員的俸祿是“皆月別給之”。唐朝時期的陸贄說:“三代(夏商周)以食人眾寡為差。”這就是說,那時的工資是按一家人的人口的多少來分的,每家之間的錢數相距不大。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情況就不大相同了,每家之間的工資的分配很懸殊。譬如:當時的齊國陳仲子的哥哥,每年有祿萬鍾(一鍾等於六斛四鬥),這是當時的厚祿。但當時的“鬥食”之人,年祿還不到一百斛,這是薄祿。
到了漢代,“祿”開始稱為“俸”,但是仍舊是發糧食,不發現金。按月發的稱為“月俸”,以“石”或“斛”作計算單位。即古書上所說的“漢之月俸,亦月給之。”到了東漢時期,俸才改為“半穀半錢”,月俸改成“月錢”,並製定了嚴格詳細的按品位發放月錢的規定。
但真正的按月發薪,始於南朝宋代元嘉末年。據《南史·阮長之傳》上說,在宋朝以前,郡邑的“官田祿”,以每年的芒種為斷,如果在芒種前辭官,則上一年的薪水就得給後任之官,所以,當時的官們都不願意在芒種以前辭官。到了永嘉末年(450年左右),政府才按月份來發薪水。
唐朝以後,薪水逐漸由糧食改為全部發現金。明代中葉,中國的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官俸改為薪金,當時稱“月費”,後來又改叫“柴薪銀”,薪水即是由此演變而來,現在稱作“工資”,有時還稱為薪金。
清朝時期的官職以“品”論等級,最高是一品官,最低為九品官。而且每品又有正副兩級,因此,那時共有九品十八級。據史料記載,那時的一品官每月84石米;二品官61石米;三品官35石米;四品官24石米;五品官16石米;六品官10石米;七品官7石米;八品官65石米;九品官45石米。《邸報》
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要算《邸報》,它由中國古代西漢初期的官員所辦,約創始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距今2000多年。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動,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它的性質和內容也基本未變。《邸報》為封建王朝的機關報,所載內容的範圍,曆朝都基本相近:“凡朝廷政事設施、號令、賞罰、書詔、章表、辭見、朝謝、差除、注擬等,令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各條目,具合報事件報。”
西漢時,實行郡縣製,在全國設立若幹郡,郡以下設若幹縣。各郡在當時的京都長安(今西安附近)設有駐處,這個駐處稱之為“邸”,即現今所說的“駐京辦事處”,各郡縣在邸派有常駐代表,相當於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的聯絡官。留駐在這裏的各郡代表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上通下達的聯絡工作。他們定期把皇帝的詔書及宮廷的大事,寫在竹簡上或絲絹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站馬道,傳送到各郡長官手中。這就是《邸報》,中國的第一張“報紙”就這樣產生了。
西漢末年,隨著造紙業的發展,《邸報》已用紙來抄寫,更便於傳遞和發行。到了東漢年間,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方法在中國已經很普遍,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唐代由於驛道的改善,《邸報》的傳送更加快捷。這時,《邸報》已發行全國,讀者對象主要仍是官吏。唐玄宗時(713~755),《邸報》又稱《開元雜報》,采用雕版印刷。宋代由於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邸報》更加流行,已有比較固定的發行時間,讀者群擴大,逐漸深入民間。閱讀的人除官吏之外,還有學者。這時的《邸報》又稱《邸傳》或《小報》。明代設置通政司,專門管理《邸報》的出版發行。到明末崇禎年間,《邸報》從手抄或雕版印刷改為活字印刷,規模也更大。到了清代,《邸報》又改名為《京報》,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邸報》才停止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