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蠻書》的內容與地理價值
其一,《蠻書》第一卷“雲南界內途程”介紹交通。第二卷“山川江源”介紹自然環境。第三卷“六詔”介紹地區政治、軍事發展曆史。第四卷“名類”介紹境內民族分布、民族鬥爭與融合,各民族的生產水平、經濟生活與風俗習慣等。第五卷“六瞼”介紹南詔控製的中心城鎮。第六卷“雲南城鎮”介紹外圍的重要城鎮。第七卷“雲南管內物產”介紹各地生產、生活方式,耕作製度、土特物產品和稀珍動植物。第八卷“蠻夷風俗”介紹各民族的語言、服飾、發型、婚姻家庭、房屋建築、殯葬禮儀等。第九卷“南蠻條教”介紹南詔的政治社會製度和軍事組織製度。第十卷“南蠻界接連諸蕃夷國名”介紹與南詔相毗連的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等地的曆史、地理、社會經濟狀況。總之,《蠻書》以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內容為綱,綜合反映了雲南以至東南半島的山川、河流、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農業、手工業、礦產、交通、城鎮等經濟地理內容和人種、風俗、民族、文化、宗教、語言等人文地理的內容。這是我國9世紀的一部綜合區域地理專著。
其二,全書第一卷首先介紹交通。雲南高原崇山峻嶺、交通極為不便。交通問題已形成本區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民族人文環境的製約因素。了解本區的交通問題,也就成了掌握本區地理問題的關鍵。
這一卷敘述的第一條道路是:交趾(今越南河內附近)經安寧(今雲南昆明附近)到南詔首府陽苴咩城(今大理附近)的日程。通過記敘行程所經地點,把漢、唐以來沿途發生過的重要曆史事件,都附記其中。這樣就加深了人們對這一地區的了解。
第二條道路,敘述了自成都府至雲南蠻王首府陽苴咩城之間1360公裏,51站驛的概況以及沿途所經的渡口。
第三條道路,敘述了自邕州(治所在今廣西南寧市南)至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及第四條道路,從黔州(治所四川彭水縣)至陽苴咩城。樊綽實事求是地說:“兩地途程,臣未諳悉”,故僅略記。
第五條道路,從石門(今慶符縣南)、筠連入雲南鹽津、昭通、曲靖至拓東(今昆明)一線。此道有的記述得十分詳細,補充了許多關於南詔與唐朝交往的史實,對沿途有許多逼真的描寫。如樊綽《蠻書》卷十說:
“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也。”
第六條,記錄了從黎州(今四川江源縣)經清溪關、瀘水到今大理一線。將沿途所經地區少數民族的分布、民族風俗以及史實掌故也附帶作了記敘。
其三,全書第二卷介紹雲南及東南半島的名山大川。詳於文化經濟發達的滇池周圍和洱海周圍地區。如介紹了今昆明市區內的金馬山、螺山、碧雞山等。今大理的蒼山、囊山等。對滇西及中南半島的高黎貢山、大雪山的走向、分布、高度狀況、外形結構都有清晰的地理概念。並以簡練的文筆記錄了這些山體的外貌和典型的地理特征,如樊綽《蠻書》卷十說:
“螺山,遍地悉是螺哈,故以名焉。”
“碧雞山,在昆池西岸上,與拓東城相對。從東來者,岡頭數十裏,已見此山。山勢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雞山,石山有洞庭樹,年月久遠,空有餘本。”
洞庭樹又稱為公孫樹,即銀杏樹,在今太華寺,為“三異木之一”,已千餘年了。書中又說:
“玷蒼山,南自石橋、北抵登川,長一百五十餘裏……直南北,亦不甚正。東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則陡絕,下臨平川。山頂高數千丈,石枝青蒼,不通人路。冬中有時墮雪。”
對其長度、高度、走向、外貌特征與周圍地物關係都有精確的地理特征描述。特別是冬天有時墮雪,反映當時曆史氣候特征很有價值。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流水侵蝕作用已有了認識和記錄,書中又說:
“囊蔥山,在西洱河東隅,河流俯齧山根,土山無樹石。”
這比英國地理學家郝登對這一現象的認識,早出了近一千年。
水,記了瀘水、朱提江、瀾滄江、麗水、彌諾江、外江等。對這些河流的源流分合,主流與支流以及流域內的重要湖泊,都有正確的記載。特別是瀾滄江和麗水經東南半島流入南海的記錄,在我國唐代以前的文獻中是很少提及的。
因水又附及氣候。《蠻書》已對雲南高山峽穀的垂直氣候帶有了科學而形象的記錄。這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是首創的。如記錄瀘江江邊氣候終年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