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6(1 / 3)

第三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6

5坦然麵對拒絕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過被拒絕的經曆。比如,兒時買一件玩具被父母拒絕;少年時一份純真的友誼被朋友拒絕;青年時執著的情感被戀人拒絕;工作中合理的要求被領導拒絕……每一次被拒絕的經曆對於我們都是不愉快的記憶。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麼想。拒絕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事業、愛情、友誼中遇到拒絕是最經常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麵對拒絕的態度,也是他麵對生活的態度。

作為青少年,我們要知道拒絕是人生的一種常態,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都是在拒絕中獲得勇氣,在勇氣中克服困難,在克服困難中走向成功的。在我們的語言裏,你可知有哪個字眼比“不”更刺人呢?試想,一位從事銷售工作的人,做出10萬元業績跟做出25000元業績有什麼差異呢?其實,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如何能不因別人的拒絕而卻步。一般情況下,一流的業務員往往是遭受拒絕最多的人,他們能把別人的“不”化成下一次的“是”,所以,他們成功。

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

何謂拒絕?有一位營銷專家曾這樣說:“每次明顯的推銷嚐試,都會造成溝通上的抵製。”人們就是不喜歡成為推銷和幹涉的對象,當他們看到你走過來時,不一定總是躲著你,但他們會樹立起其它形式的障礙,就是拒絕。

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很多的人都會對陌生事物的接受產生,或抱著排斥的心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人們都習慣於原有的狀態,而不習慣於改變。比如:人們對推銷員拜訪帶來幹擾的抗拒;對改變自己以往習慣的抗拒;對推銷員有成見造成的抗拒;對消費支出的抗拒;害怕被推銷員纏住產生的抗拒;害怕上當受騙而產生的抗拒。人們的抗拒意識是是客觀存在的,是本能的防範意識,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正視它、接受它。

要知道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之常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會麵對別人的拒絕,同樣也會拒絕別人。拒絕時常會在愛情,友誼和生意場中發生,它使人受傷害。但是,如果你懂得它從哪裏來,你就比較容易麵對它。那麼,青少年應該如何做到坦然地麵對拒絕呢?

1審視自己的是非觀。麵對拒絕時,你要認真思考什麼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隻要確定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到底!同時你還要尋找你做這個生意的最原始的動機,這樣你才會獲得充足的前進動力!

2做好準備。多學習、多提高,學會主動與成功人士交往,學會主動向他人請教學習,以此,來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然後不斷地去做,去行動。另外,樹立一個使你快樂並願意為之而奮鬥的夢想,也有助於使自己坦然地麵對拒絕。

3尊重優秀,拒絕中庸。認真閱讀有關勵誌方麵的書籍,從中可以明白人隻有在不斷的成長中才能獲得對拒絕的“免疫力”!如果你麵對的拒絕的越多,你代表你越成熟,在心理上你越成熟,你成功的也就越快!

4擁有真正的勇氣。當你坦然麵對拒絕時,你才會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麵對拒絕時,能夠始終麵帶微笑,是對拒絕的最好的回敬!

成功躲在坦然麵對拒絕背後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被拒絕的,拒絕似乎意味著“失敗”、“不成功”等字眼。所以,麵對拒絕,人們有著不同的態度,而每個人承受拒絕的能力也迥然不同。有的人,因為害怕遭到拒絕而放棄了所有的追求;有的人,頂著壓力鍥而不舍,最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拒絕未必就是壞事,很多的成功就是坦然地麵對拒絕之後而來的。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好萊塢片酬排行榜中頂尖級的男演及導演。其實,史泰龍能崛起於影壇也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順利。他踏入電影界的過程是艱辛的,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其中加起來前後共有千次之多。他跑遍了每一家電影公司在紐約的代理,可是都遭拒絕。不過他並不氣餒,繼續敲門,一再嚐試!最後終於擔綱演出“洛基”一片。

你可曾聽說過有被拒絕過1000次之後,還敢去敲1001次門的人嗎?你能忍受多少次別人說“不”呢?你有多少次因為不想聽別人說“不”,而放棄了爬升的機會呢?你有多少次因為受不了別人說“不”因而不再去拜訪一個新客戶呢?……

你想一想,這是不是很可笑?隻不過害怕再聽見那個“不”字,就把自己給限製起來了。其實,“不”這個字並不可怕,它也不具備任何力量,而它卻能反我們給限製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它之所以對我們產生限製的力量,這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我們的內心造成的。正所謂當你有了自限的想法,就產生自限的人生。

想知道如何麵對拒絕嗎?現在可以試著讓自己努力每聽到“不”字便能振奮,可以試著把拒絕當成一個潛在的機會。當下次電話鈴響起,千萬不要讓自己害怕拿起話筒,要以歡快的心情去麵對另一個商戰,別忘了成功是躲在拒絕後麵的。

中島熏先生曾經這樣說:“當有人向我說‘不’的時候,我把它視為彼此關係的開始,而非結束。所以,一個星期後,我會再撥電話給那些潛在的客戶,他們會問我新的問題,而每個人也給了我機會回答。由於我的不懈努力,沒多久,我的客戶開始挖掘出來了,不出所料他們也挖到了寶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代表著結束,對我而言,那卻是通往‘是’的起步。”

未曾遭遇過拒絕的成功是絕不會長久的,拒絕的次數越多,一個人就越成長,學的也就越多,就越能成功。所以,當下次別人再拒絕你時,你不妨上前好好的跟他握個手,這會改變他對你的態度,有一天“不”會變成“是”。隻要你知道如何麵對拒絕,你必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對於正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來說,心理的承受能力還較弱,麵對拒絕往往心情低落、鬱悶的不行。這時更需要好好的調整自己的心理,學會坦然地麵對拒絕,相信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作為青少年,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你首先要學會的是麵對拒絕。但是,你若是成為真正的贏家,你必須學會接受拒絕和克服拒絕。

6有些彎路是一定要走的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老師,親戚朋友或者其他長輩總是時刻提醒著我們,這條路行不通,那條路不能走。但張愛玲說,“有一條路是每個人非走不可的,那是年輕時候的彎路。”這彎路就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所經曆的困難和挫折,盡管“碰壁”、“摔跟頭,碰得頭破血流”,也無所謂。因為我們年輕,因為我們有激情,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更不怕前麵的路有多艱辛,我們會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走一些彎路,是生活的過程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人生的路口有一條彎路是一定要走的,這就像彩虹的美麗必須要經曆風雨的洗禮,梅花的清香必須承受寒風的撫慰,大海的波濤必須經曆彎彎曲曲的小溪一樣。有些事情,因為我們沒有經曆過,所以我們永遠不會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們隻有嚐試過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因為沒有經曆過,所以我們總會相信前麵的路會美妙絕倫,會充滿驚喜與期待,我們用美好的思想去憧憬,對旁人的勸告漠然置之。所以,我們要去嚐試,我們才能從中領略出生命的璀璨,生活無邊的風景。青春不因逃避而停止前行,生命因大膽嚐試而倍添精彩,讓青春走走彎路吧,不要我們成為溫室裏的花朵,或許這路上沒有鮮花與掌聲,隻有辛酸與淚水,但我們仍願執著地前行,因為經曆過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到處都是荊棘密布,布滿了艱辛的腳印,布滿了辛勤的汗水,而且會在不經意間出現。人生有許多事隻有經曆了才明白,受傷了才學會如何保護自己,錯過了才學會如何堅持與放棄,而我們會在失去和得到的過程當中,慢慢地明白。做為一名青少年,我們還小,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不要想著走捷徑,踏踏實實走好前麵或許更複雜,更彎曲的路,不要怕,經曆過以後,會慢慢長大,慢慢成熟,在這個經曆當中,有我們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它使我們的人生因經曆過而更加輝煌。

人生中走一些彎路是必要的

常聽人說“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和”。這話聽起來,似乎天衣無縫。

其實,路不一定是越直越好。據專家說:在設計高速公路時,逢山要打隧道,遇水要架橋梁,因為誰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但並不是將整個路程都修得筆直,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有時候,如果某段路太直了也不行,還得人為地使路彎曲。路太直了,隨著路程的增長,其潛在的危險也會增加。那段人為設計的彎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必要的彎路,很多人都很不理解,難道說高速公路不是越直越好嗎?不就為了達到風馳電掣、暢通無阻的目的嗎?為什麼要有彎路?修彎路真的有必要嗎?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彎路並不被人所喜歡,大部分人都是盡量少走彎路,如果前麵有彎路,總會豎立提示牌“前方有彎路,請小心駕駛”,有時候,為了安全起見,在彎道上橫亙路障,強製性地限製速度,以減少事故發生。設計師認為,如果有太多的彎路,肯定不適宜高速,而如果高速公路直得像一條有頭無尾的射線更是不可取的,若車速過快,那麼交通事故就會頻頻發生,這就叫做“欲速則不達”。所以,要在高速公路上人為地設計出一些彎路,要讓開車的司機知道,高速路不等於筆直路,也有彎道,得小心駕駛,不要為了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忘了安全。高速路上設有彎路可以有效地降低行車風險,這些必要的彎路,雖然增加了裏程,但同時也確保了高速公路的暢通,從大的方麵來說路途反而“短”了。從理論上來說:“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是成立的,但如果用在實際的高速路上,反而覺得不太合適。

人生的彎路是一次真正觸及靈魂的震動,沒有經曆就不能說自己明白,所以,下麵麵對彎路的時候,不要再逃避,勇敢地踏上去,從而讓自己多此人生的寶貴的體驗。

多走些彎路吧!人生的彎路其實是有必要經曆的,每一次的經曆都是一筆財富,可以被它打倒,但如果走過,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確,誰都會想要平平靜靜的過完一生,但人的一生中誰又不會經曆大大小小的波折?

青少年們,現在我們還年輕,走一段彎路不算什麼,隻有走過人生中的彎路,才會明白自己,才會對他人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7走向競爭,直向成功

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無論你生活在何種環境,都離不開競爭。隻有競爭,才有發展,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催化劑,是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現代社會,凡有人群的地方,無不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或明爭,或暗鬥,或強攻,或智取,勇者鬥力,智者鬥計。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在麵對改革開放、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的大潮,必須培養健康的競爭心理,提升競爭力,這對自身的健康成長是大有好處的。競爭是青少年實現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因為在競爭過程中,青少年需要不斷地調節自身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競爭,青少年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的進取。

競爭是成長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之心,隻有在和別人的相比之下,才能進步的更快。就青少年而言,競爭是實現自我價值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從而使自己的優勢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將來為祖國貢獻更大的力量。競爭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競爭是實力的展現。擁有豐富的知識,掌握比較多的技能,善於把握時機,敢於展示,才能表現為競爭能力。在社會上龐大的求職大軍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同等學曆的畢業生中,或多一個外語能力、或多一個計算機能力、或多一個寫作能力、或多一個公關能力等,都會引起用人單位的特殊興趣,並先行選擇他來從事某一職業。因此,培養競爭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綜合實力,而不僅僅是一種爭強好勝的抽象意識。

競爭是人格的考驗。競爭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在危機感中不斷尋找拚搏前進的新的製高點,讓每個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從而使人類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得到空前的豐富。違背這一目的的行為就是不正當的競爭,充其量隻能是對社會財富、他人利益掠奪的權術,是人格和道德的墮落。因此我們說,競爭是對人格的考驗,所以,在學生在和他進行競爭時,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目的。

除此之外,競爭還會給人們帶來以下好處:

1競爭能激發人的創造精神,它使人體充沛,思維敏捷,反映靈活,想象豐富;

2通常情況下,人隻能發揮自身潛能的20%~30%,而在競爭過程中,人處於緊張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有利於個體潛能的發揮;

3通過競爭,能夠使人們增強信心,從而樹立更高的奮鬥目標;

4競爭中的失敗者通過總結經驗,調整目標與行動方式,為進一步取勝打好基礎。

在競爭麵前,青少年朋友對待競爭對手的態度一定要誠懇,不嫉妒、不報複競爭對手,要敞開心胸告訴對手:“我想趕過你,和你一樣有成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拳王阿裏曾說:“誰能戰勝我,說明拳擊事業發展了,這是我終身的追求——發展拳擊。”競爭是激活機體的活躍細胞,它帶來進步的活力,使勝利者繼續前進,失敗者急起直追;對強者是鼓勵,對弱者是鞭策,其結果是“你我他”的共同發展。

總之,在瞬息萬變、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努力培養自身的競爭能力,保持良好的競爭態度,如此才能應對自如、穩操勝券。

培養正確的競爭觀

在當今社會,受各種環境的影響,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有著較強的競爭心態和成功欲望,但往往由於缺乏正確的競爭觀、人生觀的理論引導,再加上他們正處於心理發育不夠完善的特殊期,對競爭容易產生錯誤的、片麵的理解,認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敵人,過分看重每次競爭的結果,或不能正視競爭的結果,致使競爭惡性化,從而阻礙了良性的健康的發展,引起心理障礙,損害身體健康,甚至造成事故或產生越軌行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青少年樹立一種正確的競爭觀尤其必要。

那麼,青少年應該如何培養正確的競爭觀呢?

1要調整好心態。有的同學在學習上總是一味的擔心別人會超過自己,他們總是焦慮地掃描著競爭對手的成績,一旦發現對手的在某一方麵超過了自己,心理就會“咯噔”一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嫉妒心理。這種不良的競爭心態青少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青少年一定要對競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敢於接受挑戰,積極地參與競爭。

2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估,努力縮小“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在製訂目標時,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起,這樣才有助於“理想我”的最終實現。

3要在艱苦的現實環境中磨練自己。絕大部分青少年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他們對現實的環境和條件普遍表現出不滿足,總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來改變現狀,但對於到底該怎樣改變又顯得到比較茫然,這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通過磨練自己來積累競爭的資本,從小的競爭舞台走向大的競爭舞台。這是對自身的一種磨練,同時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4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一位未來學家曾預言:“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曆史留給人類惟一的任務就是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從事不同程度的創造性工作,而這一任務的完成,隻有創造性地發掘和培養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才有可能。”因此,為了適應未來的競爭,青少年應在平時的學習中努力開拓自己的創造能力,以便於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說,積極的參加興趣小組,閱讀課外書籍,創作小論文等。

5在競爭中要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一個人的需求、興趣和才能是多方麵的。如果在實戰中注意挖掘,就有可能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麵。這樣不僅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而且還會打下進一步發展和取勝的好基礎。當然,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問心無愧,如果從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競爭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那麼這種失敗或許更有價值,它很有可能會成為明天成功的起始。

總之,青少年在麵對競爭時,應多一份坦然,少一份驚恐;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軟弱;多一份努力,少一份埋怨。當你鬥誌昂揚地去接受每一次來自生活或學習的挑戰時,你會發現,其實競爭並不是你想象得那麼殘酷,那麼可怕。而且,當你真正地進入到競爭狀態時,你會發覺自己突然活得充實起來,因為你會在競爭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你甚至會找到那種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美好感覺。人生不正是因為有了奮鬥才變得多姿多彩嗎?人不正是因為有了競爭才讓自己走的更遠了嗎?四、放飛絢麗的夢想

夢想是沙漠中的綠洲,是黑夜中的燈光,是吹響生命的號角。擁有理想的青少年才能把握好自己人生之舟的航向!

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青春發育階段。青春期以前的兒童,通常把自己的父母看作是十全十美的,甚至是萬能的權威。他們對父母是充分依賴、服從和尊敬的。再加上大多數青少年都是獨身子女,家長的過度溺愛,使許多青少年沒有理想,沒有奮鬥目標,生活極度空虛。他們從未想過自己該幹什麼、學習是為了什麼。因為,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不懂得替自己規劃未來,所以缺乏鬥誌,不夠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