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臨濟第二十四世祖(2 / 3)

禪師惠通住寶禪寺。

曹洞第二十七世西京定國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八世祖

諱文載。字月舟。初住少室。後隱煙霞。著洞上緒餘傳。

甲午十年。

曹洞第二十八世嵩少祖嗣宗統(四十四年)。

祖示眾。引臥龍語雲。道個正字。蚤已落偏。葢本位都無言說。但有言說。即屬偏也。古人道偏正不曾離本地。無生那涉語因緣。又道不落今時句。妙在未聞前。不落今時。須虗一位。不得當頭道著。直須玄行。始解相應。半夜日頭出。日午打三更。皆是無語中有語。道個露地白牛。明妙法身。猶是文彩。須向文彩未生前。妙會始得。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禪師本瑞來參。

瑞南昌鍾陵江氏子。隨父商頴州。偶厭世相。遂信步至荊門。禮無說能剃染為沙門。令看萬法歸一話。乃徧參耆宿。與全首座者同行。至襄陽道中。偶聞老嫗喚豬聲。全說偈曰。阿娘牆內喚哪哪。途路師僧會也麼。拶破這些關棙子。阿娘依舊是婆婆。疑滋甚。一日病中聞僧舉大慧臨滅因緣。頓明全首座偈意。入蜀見楚山雪峯。多所發藥。益臻玄奧。末後至金陵見祖。祖問曰。什麼處來。曰北京。祖曰。莫有別處去麼。曰隨方瀟灑。祖曰。曾到四川否。曰曾到。祖曰見法鑑否。曰曾見。祖曰。見楚山否。曰曾見。祖曰。法鑑會下多少眾。曰三十。祖曰。楚山會下多少眾。曰三十。祖曰。且不一般。曰本無差別。豈分彼此。祖曰。四川境界與此間如何。曰江山雖異。風月一同。祖竪拳曰。還有這箇麼。曰無。祖曰。因甚卻無。曰非某境界。祖曰。如何是你境界。曰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安名。祖曰。汝豈不是著空。曰終不向鬼窟裏作活計。祖曰。西天九十六種。汝當第一。瑞拂袖而出。遂留止一冬。機語甚契。

戊戌十四年。

祖付本瑞正法。

祖以袈裟拂子付本瑞。偈曰。濟山棒喝如輕觸。殺活從茲手眼親。聖解凡情俱坐斷。曇華猶放一枝新。

臨濟第二十五世南京高峰祖示寂。

臨濟第二十六世祖

諱本瑞。字天奇。別號煢絕。嗣金陵高峰祖。

己亥十五年。

臨濟第二十六世金陵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示眾曰。汝等除去心中謟曲。截斷人我貪嗔。直教一念不生。萬緣頓息。然後向此乾乾淨淨處。提個話頭。字字明白。念念相續。看他是個甚麼道理。務要討個分曉。日久歲深。不煉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夢而醒。覆看從前。俱是虗幻。當體本來見成。萬象森羅。全機獨露。天上人間。悉無別法。蕩蕩然無拘無束。坦坦地自由自在。於這大明國裏。也不枉為人。向此法門。也不枉為僧。卻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

禪師東明支下天目活埋菴月江覺淨寂。

淨姑蘇雙楊沈氏子。嗣東明旵祖。匿影天目活埋菴。日惟一饘。歲惟一衲。醎酢不沾。枕簟不禦者六年。愛苕溪清幽。遂駐錫水心院。歷二十稔。道行精峻。世莫得而遠近之。唯以法施。未嘗少倦。正月十九日寂。四眾皇皇。如失慈父。

庚子十六年。

辛醜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孝宗敬皇帝。

孝宗戊申宏治元年。

己酉二年。

禪師如[氶/巳]集禪宗正脈。

巹嘉禾人。嗣空穀隆。輯佛祖機語曰禪宗正脈。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五年。

癸醜六年。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十二月天鼓鳴)。

丙辰九年。

丁巳十年(五月各省天鳴地震)。

戊午十一年。

己未十二年。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禪師天界下樵陽君峰大闡惠通寂。

通政和邵氏子。年二十造甌甯鬥峰。禮寶積玉溪得度。出關參天界中。久之付袈裟拂子。常侍黃高扣法有省。八月延至寶禪寺。復捐貲建寺。奏上賜額曰正法禪寺。延通主法。戊戌冬。南還故山。住邵武君峰。是年寂。

壬戌十五年。

癸亥十六年。

甲子十七年。

乙醜十八年。

武宗毅皇帝。

武宗丙寅正德元年。

祖付明聰正法。

聰邵武光澤縣人。姓奚。母吳氏。將誕前一夕。有病僧告宿。吳辭之。夜半遂生聰。而病僧是夜道亡。裏人鹹謂此僧再來。十七從隱菴得度。二十受具。精毗尼。兼修止觀。深究唯識等論。一日遊百丈山。逢一老宿問聰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見前。不得成佛道。此理如何。聰依文對。老宿詬罵而去。聰疑情頓發。一日聞馬嘶豁然大悟。乃曰。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往謁金陵祖。久之付正法印。

丁卯二年。

少室祖奉詔說法伊鄭諸王往來問道。

戊辰三年。

臨濟第二十六世金陵祖示寂。

祖得法弟子三百四十有奇。未及百年。湮沒殆盡。獨無聞聰祖傳持正脈至今。

雲外香曰。天奇老人。徹底為人。老婆心切。當時法運。庶幾稍振。自茲以降。景逼桑榆。雖有魯陽之戈。烏能挽其萬一者哉。

臨濟第二十七世祖

諱明聰。字無聞。別號絕學。嗣金陵瑞祖。住隨州關子嶺龍泉寺。

己巳四年。

臨濟第二十七世隨州龍泉祖嗣宗統(三十五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七年。

禪師古音淨琴住瑞巖。

琴閩之建溪興賢蔡氏子。晚號玉芝老人。幼敏逸。每日歎雲。世間所求皆是苦。不如蚤覓出身途。年二十五出家。歷參樵陽大闡。將樂性空。泉南靜晃。虎林印宗。皆當世宏道之士也。最後往巫山叩壽堂鬆。遂蒙印可。回閩隱雙峰三十年。四方懷道之士踵至。是年應瑞巖請。後於鬥峰重創大剎。宏化一方。所著有醍醐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