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必聽語文之謎的故事10(1 / 3)

第三章必聽語文之謎的故事10

《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嗎

要問《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大家都會說:當然是王之渙。但是,卻也有不少人持否定態度。其理由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卷十五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渚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詩曰:‘白日依山盡……’。”王文渙是什麼人?沈括沒說。會不會是王之渙的筆誤呢?不大可能,因為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司馬光在《司馬溫公詩話》中說,“在鸛雀樓上題這首詩的是王文美,因為王文美文名不顯,其詩被記在王之渙名下,所以後人以訛傳訛。”這個“王文美”是不是“王文渙”的筆誤呢,極有可能,這樣,《登鸛雀樓》的作者就應是王文渙而不是王之渙。

但是,又有懷疑者根據盛唐太學生芮挺章選編的《國秀集》,認為《登鸛雀樓》一詩的著作權應歸屬於唐代詩人朱斌。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曾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是為《登樓》。”

最近,又有人發現,《吳中人物誌》卷七《文苑·唐》部分,記載有:“朱佐日,吳郡人,在唐兩登製科,三為禦史。武後嚐吟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問是誰作,李嶠對曰:‘禦史朱佐日詩也。’賜彩百匹,轉侍禦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中國人名大辭典》,其中稱朱佐日“兩登製科,三為禦史。武後嚐吟詩曰……”而在王之渙條下,卻對《登鸛雀樓》詩一字未提。

研究者認為,李嶠(644~713年),是唐代大臣,著名詩人,高宗時進士,曆仕高宗、武後、中宗、玄宗四朝,官至中書令(宰相),富才思,善詩文。因而絕不可能移花接木,戲言以欺武後。武則天因欣賞《登鸛雀樓》一詩而“賜彩百匹”於朱佐日,其事不訛。

那麼,這首詩的創作權,到底為誰呢?恐怕又是一個文學之謎了。

李商隱的詩為何多名為《無題》

李商隱(813~858年)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既受杜甫詩歌的影響,又受到梁陳宮體詩的影響,還吸取了李賀詩歌的手法,表現出情深綿邈、綺麗精工的風格。

他的詩作中,詠史詩和愛情詩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而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成就最高。他的無題詩,多以愛情生活中的相思為主題,著重抒發那種處在重重壓抑之下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情懷。他的愛情詩,不局限於個人愛情的表達,還有著詩人對人生的慨歎。加上其表現上的含蓄、深沉,故他的愛情詩表現出淒涼傷感的情懷,但又不失於頹廢,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和人生的一種追求。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生動細致地表達了那種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成為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但聯係作者的經曆,這又何嚐不是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追求。所以他的愛情詩內容豐富深刻,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也因為這樣,他雖極寫相思之情,卻毫無齊梁那種綺靡頹廢的詩風,表現出凝煉、沉鬱的藝術特色。同時,又因為作者遣詞用字上的精辟、典雅,他的詩雖多用典故,含蓄深沉,但不顯得詰屈聱牙,晦澀難懂。

蘇軾在文學上有哪些成就

蘇軾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麵的,這些成就,成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成功的標誌,並使他取得當時文壇領袖的地位。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文從字順,反映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他的曆史論文和奏議,如《上神宗皇帝書》、《賈誼論》等,明晰透辟,富於雄辯。他的山水遊記,如《超然亭記》、《石鍾山記》等,把描寫、敘述、議論三者融為一體,結構工巧,筆致凝煉,姿態橫生。他的賦,如《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對傳統手法靈活運用,文情酣暢,舒卷自如,像優美的散文詩。他的書劄簡帖也寫得親切有味。

蘇軾又是個傑出的詩人。他的詩題材極為廣泛。最主要的,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抨擊社會流弊,表現了“悲歌為黎元”的可貴精神。二是寫景詠物,抒發情懷。寫景詩往往寥寥數語,勾勒出誘人的景色,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情趣。詠物詩如《紅梅》、《雙石》等,借物抒懷,真摯感人。

在藝術上,蘇軾的詩有獨到之處。不少詩用浪漫主義手法,以奇妙的想像、出人意表的誇張,把形象描繪得傳神生動。有的詩,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使人豁然開朗。

在詞方麵,蘇軾更有特殊貢獻,蘇軾創立了豪放詞派。在他以前,詞壇是婉約派的天下。蘇軾以廣闊的視野、曠達的性格、精博的學識和真摯的感情,揮灑巨筆,寫出了為數眾多雄豪俊爽的名篇,若破空的驚雷,震動詞壇,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藩籬,為詞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在內容方麵,廣闊的社會人生成了蘇軾詠唱的題材,山川景物、感舊懷古、詠物思人、農村風光等被他大量寫進詞中。在形式方麵,蘇軾富於創造精神。他既注意詞的音樂性,又能出語清新樸素,流利暢達。《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千古絕唱,《水調唱頭·中秋》膾炙人口。

“作品”名稱種種

大作——對人家作品的尊稱。

拙作——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謙稱。

舊作——與新作相反,指從前(舊日)寫就的作品,並非指內容陳舊之作。

處女作——作者第一次發表的作品。

遺作(遺著)——作者亡故之後遺留下來(發表或尚未發表)的作品。

力作——作者嘔心瀝血、精心撰寫的作品。

代表作——指若幹篇標誌作者創造思想、藝術水平高峰的作品。

平庸之作——質量平平,毫無新意之作。

成名作——作者以此一舉成名的作品(例如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中篇小說《羊脂球》)。

佳作——優秀的作品。

續作(續篇)——作者本人或別人為之續寫的部分。

原作——據以翻譯、改編的原有作品。

“春”在古代詩詞中有哪些含義

人們常把春與人的青春聯係起來,如以“春花”來喻少年,進而表示男女愛戀相思之意;“詩中傳意緒,花裏見春情”都是吟詠愛戀之情的佳句。但是世事無常,現實生活中青年男女的愛戀之情往往不能盡如人意,那麼情愛、相思便成了哀怨、苦戀。李商隱在寫幽居女子不幸時,用“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來表達她深感過去的相思都已成為痛苦的失望和悲傷。毛錫文的《醉花間》更是一首傷春名作了。“休相問,休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池塘生。還相趁。”白居易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則寫出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極度思念之情。

人們常常借助“春”景來抒發朋友、親人間的離別之愁。王維“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寫與朋友別後的懷念之苦,一往情深。杜甫因有“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後世常以“春樹暮雲”比喻朋友間的思念之情。而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是以春來寫母愛之情的。以“春”抒寫亡國之悲的莫過於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由皇帝降到囚徒,看到春花秋月,追憶往事,怎能不愁如東流春水呢?

當然,“春”的意象給人的並不都是愁苦感傷和悲哀,它也能抒發詩人的閑適之情和欣悅之感。唐王駕《雨晴》“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寫的是雨後花殘的景色;至於朱熹“等閑識得春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概括而傳神地寫出了春滿人間的景況。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不僅呈現出一派初春的景色,而且對仗工整自然。這些都是描繪春景的佳句。

“陽春白雪”確切的意思是什麼

《陽春白雪》本是傳說中的古代歌曲。現存有琵琶和琴曲兩種形式的《陽春白雪》。琵琶曲《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琵琶名曲,是由68板小曲集成的套曲。

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提到過:“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者彌寡……。”意思是:演奏《下裏巴人》時,有很多人都可以聽得懂,而演奏《陽春白雪》時,卻隻有少數人可以欣賞了。後來,人們就用“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來分別指代高雅的、不易被大眾接受的藝術作品與淺俗的、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了。

南宋時期,一個叫趙聞禮的學者編了一部詞的集子,就叫《陽春白雪》。因為入選的標準很高,而且以典雅為宗,所以取“陽春”的“萬物知春、和風淡蕩”的意思,和“白雪”的“凜然高潔,雪竹琳琅”的意思,稱其為《陽春白雪》。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由來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指在文學史研究中,用我國不同曆史時期所盛行的代表文體來稱呼各個朝代的一種說法。

賦是在西漢盛行的一種文體。漢賦分大賦、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宏偉,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製,極力鋪陳誇張;內容上主要描寫漢帝國強盛的國勢、新興都邑的繁華、物產的豐富、宮苑園林的宏麗及皇族貴戚田獵歌舞的壯觀場麵,歌功頌德,描景狀物,附帶一點諷勸意味。小賦篇幅短小,文采清麗,以抒情為主。